網上對這電影好評不斷,我對營銷味過重的電影一直很警惕,看完我的擔心是對的。
我是女性,但我覺得隻有5分(本來6分的,寫着寫着就5分了)
電影是好看——無意識的過了2個小時,沒有發呆——因為是個喜劇片吧
電影希望通過很多細節、角度,來說女性從小到大面臨的困境與不公。但她似乎太想講,想抓住你的雙臂,目光怔怔盯着你,發洩式的告訴你所有。
拼湊感很強,劇情很弱,人物很弱,台詞很弱。
劇情為觀點、金句服務,也就很弱很零散,還很奇怪。
茉莉聽聲音這段很妙,把小家裡幹家務的聲音和天地間萬物的聲音聯系起來。——但這情節對整部電影的核心表達有何幫助?
在公衆場合和男性大方讨論月經——這事沒有錯,但就是會顯得不合理
最不理解的就是“爆發點”吵架那場,影片過半,是該有些劇情轉折了,但内心沉穩的小孩怎麼就忽然開始直戳人心了?
還有不斷出現的“小孩” “小孩” ,就為了服務結尾那首“去做個小孩?”,還是那句話,前後有什麼聯系,要讓人做小孩,你故事裡的小孩這麼“不小孩”,到底代表什麼。——反正在我小時候,一直被叫小孩,我會生氣。
台詞也為金句服務,很生硬,不日常也不符合人物,換言之人物也為金句服務。小葉一個撸鐵+彈貝斯的女歌手,性格這麼弱?她可以缺愛、焦慮型,但性格弱,我不太理解。
男性角色更可憐,成為100%客體,就不能50%嗎?他們都好乖,三兩下就承認自己占據性别優勢,還很聽女人話。壓制性的、傳統父權型的倒沒出現過。
從為女性發聲的角度,當然是好的,為女性電影貼磚加瓦,但似乎不是一個突破,反倒被陷在了這個框裡,故事一味的“叛逆”——還有一種更直接的猜測,隻是為了引流,賺波大的,連LGTB都多次出現,不得不聯系到美國大選。
引流點太多太密,目的性太強,說教味,又有一股北上廣文藝風。
總體心思重,多做些減法,娓娓道來可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