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徐峥的《逆行人生》,表面上看挺讓人感動的,中年程序員杠杆拉太高,失業跑外賣,有些誇張,但也沒有完全脫離實際,表現得真的是很慘。尤其是“微笑計劃”,讓外賣員每五分鐘都要面對鏡頭微笑打卡,都已經這麼慘了,甚至還要面對鏡頭微笑,正如外賣員被顧客欺負,還要笑着說對不起。

但是看完電影仔細回味一下,就越發覺得不是内個味兒。電影中,以主角為代表的所有勞動者都很慘,被裁員,原本按法律應該賠償的70萬最後隻拿到30萬,外賣員風裡來雨裡去,結果速度要求一漲再漲,單價卻一降再降,大家毆打單王洩憤,這些都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着的勞動者的苦難。然而,本片真正要表現的核心是什麼呢?是苦難讓人改變,因為跑外賣,主角的糖尿病都治好了,主角中風的父親從開始認為送外賣丢人,到最後說出“跑外賣挺好的”,自己也因此發奮努力戰勝病魔,主角因為跑外賣發現商機開發APP,重回程序員崗位,一家人搬離大房子搬進小房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真美好啊,簡直是童話般的故事啊,表面非常接地氣的演繹之下,是完全脫離實際、荒腔走闆的内核,惡心至極。

電影中的勞動者努力嗎?太努力了!但努力改變了什麼?除了主角以外,其他外賣員可以開發APP嗎?可以大房換小房不再承受苦難嗎?不可能!他們能做的,隻有毆打單王洩憤。勞動法形同虛設,勞動者受到年齡歧視,平台對勞動者不斷盤剝,勞動者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這些改變了嗎?什麼都沒有改變。

有人說,這部電影像《我不是藥神》,都反映了底層人的苦難,但卻都對真正的苦難的來源避而不談,在我看來,這兩部電影并不像,與《逆行人生》更像的,是小說《平凡的世界》,都在描寫底層人民苦難的同時,歌頌苦難讓人成長,卻從不追問是誰讓我們如此苦難,以及如何改善現狀。這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的文藝作品的常态,始終教育人們不要細想,逆來順受。以至于當年美國的愛爾蘭工會鼓動勞動者為了自己的權益罷工的時候,隻有全體中國勞工照常開工,于是轉過天來,當工會再次組織工人罷工時,口号變成了“驅逐華人勞工”,最後,排華法案落地實施,華人勞工還自覺很無辜。

實際上,和《我不是藥神》更像的,是電影《第十二條》,表面上,這兩部電影都反映了社會上真實存在的普通人面對的不公,相較于《逆行人生》,這兩部電影的優點在于影片的最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藥神》中格列衛最終被納入醫保,《第十二條》中正當防衛被立法保護,恍若陰天出太陽,一切都好了起來。

所以,《我不是藥神》與《逆行人生》是從古至今中國文藝作品中最常見的兩類主題:前者描寫統治者到來前社會的黑暗,青天大老爺體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從而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後者描寫苦難、同情苦難,但從不追問苦難的來源、從不找改善的可能性,而是告訴你苦難催人奮進、忍一忍都會過去的。以至于我們出現了一種比誰更苦難的價值觀,當程序員尋求發聲,抗議996的時候,其他勞動者普遍在說“我比你累多了,我賺的還比你少,我說話了嗎?”,這樣的價值觀難道不是非常的扭曲嗎?

人們太能忍耐了,忍耐着不斷被壓低的薪水和不斷提高的考核标準,一心隻想等個青天大老爺睜睜眼看到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之中,這讓我想到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早在出租車行業剛興起的時候,全國各地經常有出租車司機罷工,北京卻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罷工的情況,原因是那時候各地都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司機小組,司機開自己的車當出租車,類似于自由職業者,當地出台什麼約束司機的政策,他們就可以罷工不幹,北京從最開始就是一整個出租車管理公司統一管理,政府和出租車公司對接,有人罷工就處理出租車公司,出租車公司盤剝司機,司機每天隻想着青天大老爺睜睜眼,管管出租車公司,但實際上政府很清楚,出租車公司為政府省了大量的管理費,隻要司機不鬧事,天下太平大家都有的賺。

官民矛盾就這樣成功被轉嫁為了平台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所以那些希望從這之中得到最大獲益的統治者出面做出改變,純屬癡心妄想。可這樣一來,平台又要考慮如何化解平台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了,于是各種遊戲化的考核方式出台了,青銅、白銀、黃金一直到單王的評比方式像套在勞動者頭上的緊箍咒,把勞動者牢牢套在裡面,即使被逼到絕路,勞動人民也隻有毆打單王的覺悟,斷不會也斷不敢把責任歸咎于算法設計者、制度建設者。一個隻有内部矛盾的和諧世界就這樣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