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巴,其實不分國度,也不分左還是右,就像這條茲山魚譜的高贊一樣,就是右擰巴,因為這裡這個是非常細枝末節的東西,即使用韓文,但是啟蒙的也還是中國的那些古籍,而且這個根本就不是電影想表達的核心内容。

電影解讀:

整部電影很明顯的是三段式的叙述方法,

第一部分講的就是昌大,有求知欲的驅使,也有想出人頭地的原因,跟随丁若铨,學習儒家的經典。

第二部分起因就是,昌大想考科舉,但遭到其父親的拒絕,但對昌大本人來講,這其實也是一次解放,導演從配樂上也告訴了觀衆這一點,配樂是非常歡快的,這一段落着重描述就是務實,一方面是老師的務實,一方面也是學生的務實,當然,這裡就是整部電影最有價值的地方,從丁若铨和昌大行為點出了東亞文明可能要再進一步的地方,在于務實,在于學習地球儀即西方的現代科學。

昌大邊捕魚邊繼續跟随老師學習,這裡就出現了電影裡的一個小擰巴的地方,也是豆瓣高贊的那個地方,就是昌大用韓語的口語去教小朋友們學儒家的啟蒙書籍,這裡其實主要是昌大自己緻仕無望,而做出的一個比較叛逆的舉動。

在第二段落裡面,其實導演也有一處擰巴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西方人崇尚科學,但仍然信奉基督教,而西方文明在近現代,之所以領先全球,正是因為文藝複興擺脫了中世紀基督教上千年的思想禁锢,讓西方富強的不是基督教,而是,解除思想禁锢後,從人文到自然各個學科的繁榮。

電影的最後一個段落,其實是幻滅和重生的段落,在第三個段落裡面,昌大首先由于拜訪丁若铨的弟弟丁若镛,而有了名氣,而被自己的父親所接納,從理念上昌大是想将師傅交給他的政治理念實施于現實,從而接受了父親去考科舉,并成為了張小進士,但朝鮮王國官場的腐敗,讓昌大明白了那句百姓以地為田地,官員應以百姓為田地的理想政治綱領在現實中的諷刺意義。嗯這其實就是,昌大理念的幻滅,但導演本身是理想主義的,因此并沒有讓昌大與這些人同流合污,而是讓昌大進行了反抗,并最終落得父子反目,攜妻兒回到小島,并最終趕上了老師的葬禮。

全片總結,除了上面說的導演劇本上兩處小擰巴的地方,但是整體上導演的主旨思想講述的還是非常成熟,貫徹得體,一方面是作為倫理學的儒家學說并不能滿足東亞文明的進步需求,需要更多的像丁若铨這樣的務實的寫茲山魚譜寫進化論的人出現,特别是丁若铨和他的弟弟進行的對比來表現出這一點。曆史上丁若镛會有更高的評價,這裡其實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點,嗯,所謂的實事求是的實學宗師,是丁若镛的哥哥。

當然,基于上面所述的導演的核心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引發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朝鮮王國末期的時候,官場上的務虛的腐敗僅僅将儒家經典作為科舉考試的手段,而人民卻是務實的。

當儒家修身學說僅僅成為了國家選拔官員科舉考試的八股手段,那,這個國家官僚機構就腐朽徹底了,朝鮮王朝也好,中國的明清也好,都是一樣的

回顧韓國的曆史,其實,真正韓國起飛也就是四小龍時期,也就是在二戰後,因此,二戰前真正的維新的變法運動,東亞三國裡面真正成功的,隻有日本,而中國和韓國則淪為二戰時期日本的侵略占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