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淺顯易懂但不膚淺,前半部分實在是完美的劇情片,我甚至能看得高興到笑出來,在尼爾事件後(我還以為他在演戲),整個電影就急轉直下,不但強行加大悲傷情緒,主旨也完全崩塌了,追夢的青春不應該付出如此大的代價,這樣不好的結局導緻本來應該完美的電影存在了不良導向。

畢竟《死亡詩社》不是《聞香識女人》,這裡不存在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也不存在會站出來說話逆轉大局的強人和永不告密的真男人。

學生裡人物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托德,被寄托厚望,被哥哥潛施壓,被Keating和死亡詩社改變,最後才成為真正的人,為自己而活的人,感情最濃烈的人。

良師難遇。Keating啟發了孩子們“但追求詩與美,浪漫與愛情,卻是我們活着的意義”;引導他們緻力于"汲取生命的精華;告訴他們“我們必須時常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指引他們“選了人迹更少的一條”。他完全教育了尼爾如何活着而不是演戲直到不甘心地活完一生“Carpe diem”,但編劇,出乎意料對所有觀衆說了不。

電影倉促收尾,我眼前仿佛還閃現着一群活力無限的少年在黑夜裡高興地唱着:“接着我看到了剛果河,蜿蜒在黑土地上。如同金色的小徑穿過森林。”但它們被化作塵埃,不再擁有青春,看似優秀的結尾,也不過是海市蜃樓。“死亡”,明顯是多餘的點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