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慢悠悠叙事,全片沒有一句廢話信息(除了達秋家人和與他不停産生暧昧打架動作的男孩沒有交代)。鏡頭不斷地推拉,就像兩人的物理距離忽遠忽近,鏡頭又搖來搖去并不是在意那些休閑度假的人們,而是作曲家的心不在焉的緩沖。那心底裡原始的企圖窺探少年純潔美和對青春的蠢蠢欲動的欲望促使他不惜抹上白粉修建胡子塗上口紅去追求這極緻的美。說到底這是藝術家自我救贖的遺憾。前期這種心思可以同等代換到學生時代少女看見心儀異性的小心翼翼與試探。與之争吵的另一個男人就是内心外化的另一個自己,内心不斷地自我剖析與鬥争,探尋藝術哲學的極緻,蔑視道德,而表面卻希望找到平衡點借此存活,(其實也導緻了海灘死亡)人物邏輯塑造都很好,比如留在威尼斯不隻是因為無腦想看美少年。極緻的美和憧憬是摸不到得不到的。達秋慢慢走進金光閃閃的海面,手指着随便哪個方向,成了他此生最後一個顱内高潮美麗的瞬間。這是個自我意識太濃重的片,和以往所謂“同性片”不同(愛情無關性别,從來就不應該有同性的分類)兩人沒有對話沒有肢體接觸更沒有一場戀愛傷害之後分離靜靜沉痛,(自我意淫中摸達秋頭發太讓人激動了..)但情緒卻悄悄随着達秋走進海面慢慢推向高潮,那個他永遠無法得到的少年就那樣靜靜的站在他遠方的面前......

真的繃不住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