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說馬達版的雷普利活潑熱烈,那莫娘版的則是沉靜内斂。
就拿殺害迪奇的那場戲為例:
馬達版的雷普利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自尊心極強,根本禁不起迪奇的羞辱,在情緒失控下殺了迪奇,屬于沖動犯罪。
而莫娘版的雷普利已經三十幾歲,他在遇見迪奇之前,可能已經遭受過無數次的絕望。
所以,當他确認迪奇不愛自己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激動的表現,而是冷靜地提起船槳拍死了他。
這一版的迪奇也很謹慎,他試圖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說服雷普利離開自己。
但人性總有其詭異的地方。當你下定決心和一個人撇清關系,但又不知道為什麼總想回頭試探對方。
就像迪奇明知道雷普利喜歡自己,而他自己又并非同性戀,那他當初為什麼還要把雷普利留在身邊?
他曾親眼目睹雷普利偷穿自己的衣服,雷普利也不止一次暴露出他對迪奇的迷戀。
他完全可以讓雷普利早點離開。但他沒有。
就像他倆在船上的那次對話,迪奇希望雷普利離開,雷普利平靜地接受了。
難道是雷普利表現得過于平靜,整個談判過于順利?反而讓迪奇覺得有點索然無味?
接下來,迪奇改變他溫和的态度,轉而故意挑動雷普利的情緒,質問雷普利。
他要讓雷普利離開,但在離開之前不妨戲弄他一下。畢竟,雷普利看上去如此“平靜”……
所有壓抑的情感,都在等待一個釋放的契機。那些被掩蓋的情感并不會消失,它隻會用一種更扭曲的方式重現自己。
迪奇想揭穿雷普利對自己的情感:“你要我說出來嗎?”
雷普利仍然平靜地說:“不要。”并嘗試擠出一個微笑。
然後迪奇轉過身去。再然後,就是幾聲悶響,迪奇的腦袋血流如注。
一切終于不再平靜。
02.
在我看來,迪奇并不關心雷普利,也不怎麼把他當朋友,他把雷普利留在身邊,可能隻是将其視為一種消遣。
雷普利在參加聚會時,也說人們并不關心迪奇,隻是拿他取樂。他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其實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内心。
他心裡也認為迪奇并不關心自己,就像迪奇死了,人們談論他,也并非出于關心,而是把他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我喜歡馬達版對這段船戲的處理:
小船在海面上輕輕搖曳,像一個溫柔的搖籃,刺眼的波光使人眩暈。雷普利蜷縮在迪奇的懷裡,抱着他的屍體,汲取着最後的溫存。
他或許會想,迪奇再也說不出傷害我的話了,他現在完全屬于我了。
心存幻想,還有希望,是馬達版雷普利的特點。也正因為心存幻想,還有希望,他才會在愛欲中痛苦掙紮,在殺人後表現出羞愧和恐懼。
但莫娘版顯然放棄了這種病态又唯美的呈現。
莫娘版的雷普利是個狠絕到底的角色。當他知道他跟迪奇徹底玩完之後,他就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他渴望殺死迪奇。于是就冷靜地實施了謀殺,在處理迪奇的屍體時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留戀和恐懼。
03.
劇中多次提到文藝複興時期的天才畫家卡拉瓦喬,其實也是個同性戀者。
同時,卡拉瓦喬也親手殺了自己的戀人,後來踏上逃亡之旅……可以說卡拉瓦喬的人生境遇和雷普利十分相像。
據說卡拉瓦喬殺害戀人的匕首上刻着一行字:No Hope,No Fear.(沒有希望,就沒有恐懼。)
在殺掉戀人之後,卡拉瓦喬迎來自己藝術創作的高峰期。
通常情況下,畫家的作品風格與他本人之間都會有些許反差,但卡拉瓦喬的特質與他的作品卻是高度契合,非常自洽。
就像卡拉瓦喬最負盛名的作品《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
尺寸:101x125cm
收藏地點:博爾蓋塞美術館
風格流派:巴洛克
所屬時期:後文藝複興時期
題材:宗教繪畫
材質:帆布 油畫
畫中斬首的人與被斬首的人,也都是卡拉瓦喬本人,隻不過一個年輕,一個年老。
被斬首之人面目猙獰可怖,而斬首之人投向被斬首之人的目光,則充滿悲憫。
聖潔與污穢,暴力與安詳,熱烈與肅穆……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特質,卻在他的作品中完美相融。
這幅畫反映了卡拉瓦喬在尋求自我毀滅與自我救贖之間的掙紮搖擺。而且這也是他繪畫生涯中最後的遺作。
在劇中是迪奇向雷普利推薦了卡拉瓦喬的作品。迪奇或許喜歡卡拉瓦喬,但雷普利才是真正懂得卡拉瓦喬的人。
04.
卡拉瓦喬的畫作講究光影的強烈對比,這部劇集也是如此。
在繪畫藝術中,最能體現光影魅力的就是單色素描。
這部劇給人的觀感,就如同素描繪畫一般,貫穿始終的黑白畫面,形成獨特的視覺風格,沒有色彩的幹擾,反而更能體現光影的對比。
這些黑白光影的轉換,像極了人性的明暗轉換,很适合營造懸疑驚悚的氛圍。
黑白風格賦予劇集懷舊質感,非常貼合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這讓劇集看上去像一段遙遠的記憶……也像一場恍惚的夢境……
…
畢竟,夢境确實是黑白色的。
雷普利 (2024)8.12024 / 美國 / 劇情 驚悚 犯罪 / 斯蒂文·澤裡安 / 安德魯·斯科特 達科塔·範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