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吒2》横扫全球票房、刷新纪录的狂欢中,我们或许更需要冷静审视这部现象级作品。它既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的飞跃,也暴露出文化表达的深层危机——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创作思维的进化时,银幕上绽放的不过是璀璨却空洞的烟火。
一、生命权叙事的结构性溃败
影片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已超越叙事瑕疵,直指创作伦理的崩坏。无量仙翁为炼丹屠城的设定,将十万生灵简化为资源计量单位;石化妖精能救主角却无视平民的剧情,更构成对“生命平等”原则的嘲讽。这种将集体死亡景观化的处理,与《哪吒1》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觉醒形成荒诞割裂——当反抗宿命的英雄对平民苦难无动于衷时,所谓“反叛”便沦为虚伪的表演。反派毫无追求,只为“炼丹”换取“阐教势力提升”,这种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下的屠杀,尤其是陈塘关百姓和那些被炼成丹药的无辜小妖的死,更是对生命权的双重践踏。这种“封建暴君”甚至“Low于封建暴君”式的创作,在粉丝疯狂营销和对不同声音的打压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沉沦的标志。
对比1979年《哪吒闹海》中“剔骨还父”的肉身革命,本片“重塑肉身”的闹剧(李靖夫妇对哪吒身体的审美争夺)不仅消解了道教“莲花化身”的哲学意涵,更将身体自主权降维成抖音式变装游戏。这种对东方哲学的庸俗解构,折射出主创团队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的失语。
二、性别叙事的世纪性倒退
殷夫人形象的坍塌堪称中国动画女性塑造的耻辱柱。从首部曲中挥剑斩妖的巾帼母亲,退化为只会哭泣的刻板工具人;其死亡场景充满男性凝视(慢镜头倒地+泪痕特写),仅服务于刺激主角爆发的剧情需求。更讽刺的是,唯一拥有看似正常的女性角色(鹤童),却是彻头彻尾的依附于无量仙翁的反派,成为“女性力量必须为男权服务”的隐喻。
这种倒退在权力结构中尤为刺目:仙界高层、天兵集团、决策核心均无女性身影,而东海龙王的“隐忍深情”却获得浪漫化塑造。当《蜘蛛侠:纵横宇宙》让格温完成自我救赎时,《哪吒2》仍在重复“男性拯救世界,女性等待被救”的陈旧剧本,这与其宣称的“打破偏见”形成辛辣反讽。
三、工业奇观与叙事贫困的悖论
不可否认,《哪吒2》标志着中国动画技术的里程碑。IMAX银幕下玉虚宫的天圆顶压迫感、仙侠打斗的武侠化重构(如以翅膀为武器的创意),确实达到接近好莱坞的工业水准。但技术越惊艳,越反衬出叙事的苍白:
①反派势力的纸糊逻辑:无量仙翁集团具备屠城能力却无基本组织架构(无次级指挥系统、无意识形态凝聚),其溃败仅因首领轻伤,这种“擒贼先擒王”的古代战争观,暴露对现代权力运作的无知;
②情感张力的机械化生产:密集笑点与廉价煽情交替轰炸(如天津快板片尾曲),将观众情绪当作可编程的开关;
③世界观构建的投机性:将《封神演义》的“阐截之争”简化为资源掠夺,却未建立新价值体系,导致正邪对抗沦为黑暗森林游戏。
四、文化输出的认知陷阱
影片在海外市场的两极评价极具启示性。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差评(“情节狂乱、情感空洞”),与日本观众对“鹰酱隐喻”的过度解读,共同构成文化误读的镜像——前者因文化隔阂否定其价值,后者则陷入民族主义想象。这种分裂恰恰证明:当作品缺乏普世人性关怀时,所谓“文化输出”只能依赖符号猎奇或意识形态投射。
更危险的是,部分狂热粉丝将票房数据与民族尊严捆绑,用“刷票房”制造虚假繁荣。这种“数据民族主义”非但不能赢得尊重,反而坐实了“规则可被操纵”的偏见,与影片批判的“仙界话语霸权”形成吊诡互文。
五、海外差评的真相:普世价值的彻底破产
英国《卫报》"混乱的东方神秘主义"、韩国影评人"特效过剩的情感荒漠"等批评,绝非简单的文化误读,而是直指作品内核的虚无。真正跨越文化的杰作——《千与千寻》的成长寓言、《流浪地球》的家园情怀——都构建在人类共通的情感基座上。而《哪吒2》的失败恰恰在于:
①屠城炼丹的设定:违背生命尊严的文明底线
②性别叙事的倒退:挑战全球女性主义共识
③反智的权力逻辑:消解斗争叙事的正当性
这种价值观层面的系统性溃败,注定使其难以突破文化边界。当迪士尼能用《寻梦环游记》让全球观众理解墨西哥亡灵节,我们的顶级IP却让海外观众困惑于"为何神仙要屠杀子民",这已不是文化差异,而是现代文明认知的彻底脱节。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是能够跨越文明隔阂的,显然,《哪吒2》不具备这种能力。
六、票房奇观的毒性遗产
《哪吒2》的"成功"正在制造五重毁灭性效应:
1. 资本路径依赖
当市场证明"特效+IP+煽情=150亿"的公式有效,投资将疯狂涌向同类项目。正如2016年流量电影摧残行业后,《战狼2》用了五年才重建工业标准,《哪吒2》引发的跟风狂潮可能冻结中国动画创新十年。
2. 创作思维退化
①年轻创作者将从中吸取危险"经验":
②无需钻研角色弧光,只要设计"燃炸"片段
③不必构建合理世界观,堆砌中国风元素即可
抛弃价值观打磨,用民族主义绑架观众
这种趋势在豆瓣"编剧培训课"中已现端倪:新人纷纷研究"如何制造抖音高光时刻"而非叙事结构。
3. 观众审美的恶性循环
当观众被训练成"特效饥渴症患者",严肃作品将失去生存空间。就像电视剧市场被甜宠剧统治后,现实题材全面萎缩,《哪吒2》的成功可能永久改变动画观众的审美阈值。
4.毒害观众三观
《哪吒2》是面向亲子的一部商业片,然而,一旦它瞄准了儿童观众,就会让儿童观众自幼就受到影片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种意识形态,是漠视人命、歧视女性的“倒退式意识形态”,如果这种观念灌输给更多儿童,将毁掉越来越多儿童的一生。如果我们“祖国的花朵”都在看这种价值观的电影,彻底无视生命,民族的未来何在?
5.票房成功引发世界“轰动”
如果这种对人性尊严的蔑视在“每一次票房上涨都是一次升国旗”的言论带动下走向全世界,那么,这种“全民自嗨”和“吸食精神鸦片”,只会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观众的品味与审美水平的下降,以及中国影迷们漠视一切进步思想的现状,这将更加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而这种不良印象恰恰是中国影迷的“自证污名”。当包场刷票成为开始出现,当粉丝群体将电影与“爱国”捆绑对不同意见道德绑架,本身就是对中国电影界的侮辱。
七、中国动画的十字路口
《哪吒2》的争议本质是产业升级期的必然阵痛:
①技术崇拜遮蔽人文关怀:每秒渲染成本与每秒思想含量的严重失衡;
②IP开发陷入路径依赖:将“魔改传统”等同于创新,却失去与当代精神的对话能力;
③市场机制催生数据异化:150亿票房背后是营销机器与从众心理的合谋。
正如冯远征所言,判断作品价值不应看即时票房,而需时间检验。若中国动画继续沉迷于“屠城特效+口号式反叛”的套路,即便征服票房榜,也终将在文化长河中速朽。真正的突破,或许应从学会为每个龙套角色撰写悼词开始——因为对微小生命的敬畏,才是文明叙事的根基。
(完)
《哪吒2》:技术奇观下的价值观困境与叙事贫困 ——论中国动画电影的成长阵痛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哪吒2》影评:反人权与反进步的倒退之作
《哪吒2》不仅在剧情逻辑上存在严重崩坏,更在价值观上呈现出明显的反人权与反进步倾向。影片的叙事核心围绕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彻底忽视了最基本的生命价值,甚至以暴力、冷漠、工具化女性角色的方式,强化了一种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与封建主义的 ...
哪吒2的最危险之处
《哪吒2》触及了影视创作最危险的伦理红线——当叙事暴力突破人性底线时,本质上已构成对文明基石的侵蚀。这种对人性尊严的系统性侵犯,暴露出当下创作生态中深层的价值癌变:一、人性物化的三重异化1. 生命降维为数据粉尘影视剧中批量毁灭的&q ...
国产剧的通病
看到枣花死的时候我再次被剧情震惊了,就算你县尊非要恰巧在县丞差点被杀死的时候才赶到,你们有空看着人死没有工夫救人?县尊带兵来救人难道不会想到会有人伤亡?就算你县尊不一定为了小角色救人,县丞万一受伤了呢?就不想着带大夫过来?国产剧通病 ...
奇差无比
因为小志出演配角才来追剧的,可以说剧情太让我失望了,毫无逻辑和价值观。前两集一度想要弃剧,女主帮县令破案时,说为首的老骗子是首恶,其他人只会被打几棍就放出来了,这可能确实是古代的律法,但足够震碎我的三观,明明实施强奸的也是主犯,老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