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爾冬升導演監制的電影,與《白日之下》相似,它們都是一柄劃開濾鏡的利刃,卓亦謙導演的《年少日記》想要點出的主題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父母對子女的過度期望、成年人世俗的刻闆印象、原生家庭的影響、家庭暴力等等。

影片因為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讓中學教師想起了自己曾經經曆的童年往事。

...

對我自己而言,這也許是一部關于“落差”、“偏見”和“遺憾”的電影

——【這部影片是充滿“落差”的】——
從導演開篇就用視差吓我一跳的那一刻開始,我的心裡一直有一種失重的落差感。
縱觀全片我落差感最強的其實不是少年的墜落,反而是男主最後一幕登上天台的片段,鄭老師在爬樓梯上天台的途中,向樓梯下回望的眼神,充滿了落寞。
觀衆仿佛能藉由這個眼神,體會到有傑一步一步踏上天台的絕望。
“至少5層的樓梯,至少90節的台階,卻沒有一節讓有傑覺得值得停留”

...

這種落差感,也體現在導演的鏡頭語言裡。
前半段用了非常多手持鏡頭,不論是主觀鏡頭還是客觀鏡頭,通通手持,帶給人一種絕對的臨場感和動蕩感。
但在男主跟父親敞開心扉、将内心的秘密交給愛人的一刻起。
鏡頭突然安穩了下來,在仔細回味之後,我發現那一刹那,透過鏡頭的穩定,仿佛我的内心也跟随主角一起stable和peace了起來。這是一種非常有魅力和互動感的溝通語言落差。

...

——【這部影片是充滿“偏見”的】——
仿佛銀幕中的眼睛裡都充斥着偏見,
班主任為學生定義了取向,遺書筆者有男朋友就一定是個女仔,可是,真的一定是嗎?
妻子為丈夫定義了角色職責,怎樣才算面對下一代的“準備好”?
老師為學生定義了學習效果不理想=不夠努力的等式,這等式真的是唯一解嗎?
父母為孩子定義了成功,走父母認為正确的路,才叫成功嗎?所有人都要擅長這種所謂的成功嗎?當每個人都為了這種成功碰的頭破血流,最後都站在了同一個台階上,我們還能辨别“成功”嗎?

...

——【這部影片是充滿“遺憾”的】——
影片中角色大抵都是被遺憾籠罩的,
年少的遺憾,成年的遺憾,遲暮的遺憾,
求學的遺憾,工作的遺憾,婚姻的遺憾,

...

遺憾的是整個世界的漠不關心,遺憾的是成人世俗的刻闆印象,遺憾的是我們可能未曾意識到的“沒有一個人生來就帶着歉意”,“人隻要出生、活着、徐徐老矣,就已經足夠了不起了”

但最後一幕班主任和學生的并肩長談,我想應該是導演在傾訴對于未來的期盼。
哪怕抱憾常有,我們也總有抛開遺憾的那一天,
“那一節我們會為之駐足的台階,也終将會出現”

好的電影,會帶你用另一種視角,去撫摸你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的落幕也許從來不在電影院裡,在你走出電影院之後的人生裡,你可能會不止一次汲取它的美,吸收它給你提供的養分。
一句台詞,也許會在你心裡叩訪往日漣漪,
一個片段,也許會讓你對當下的處境釋懷淚下,
一個角色,也許會成為你逆境獨行時的知己良朋。

電影的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 the pages,我想影片中的角色,最後應該都對自己的過去翻篇了吧
也許隻要年輕電影人一直堅持,時間真的可能會改變些事情吧,電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