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第10~15遍看這個電影了,這次用思維導圖做了點記錄。

在關于文雅中案件叙述上,觀衆從未獲得上帝視角。創作者利用肇事逃逸的教授、軟刑訊的警察、偵探天才的鎮泰、問題纏身的文雅中本人和陶俊的受害者形象,做實陶俊在觀衆心裡的好人身份,由此講述了一個母親為了證明兒子清白而不惜一切代價,最後卻發現兒子就是真兇的故事

在影片開局,因為需要建立案件的發生,又要在叙述教授逃逸案件的同時,完成了母親和陶俊等人物關系的介紹,且一直推進叙事,效率奇高,前30分鐘的劇作技巧非常值得參考。諸如失敗的性沖動,白癡的條件反射,母親的針灸技能,鎮泰的人物關系,以及案件本身。

在影片中段,第一部分。為惠子作為母親想要拯救孩子,安排了各類手段,求警察、求受害者家屬、求律師、讓兒子回憶、懷疑鎮泰,從社會面讓惠子失敗。并在結尾時讓律師開出了一個緩和條件:隻在精神病院關四年。這一部分主要依靠人物關系在帶動叙事,惠子逃離鎮泰家的那一段視聽調度非常精彩。

在影片中段,第二部分。由于惠子第一次各方面的行動失敗,幾乎絕望,安排鎮泰帶來了新的信息,開始調查文雅中,從打印店、學校找到疤痕女孩、偶遇文雅中前男友、鎮泰逼供、找到手機、發現可疑人物“流浪漢”,一系列調查,在短時間内完成了引導觀衆對文雅中這個女孩本身的懷疑,問題也出在效率上,由于線索和線索之間跳躍非常大且有省略叙述,導緻過程并不是非常清晰、顯得巧合過多。好在逼供文雅中前男友、老家尋找手機、陶俊回憶流浪漢這幾場戲中,依然展示了極高的視聽調度能力,沒有讓觀衆因為劇本信息的不足而跳脫。在這一幕完成了案件的複原,母親為了隐瞞兒子殺人的真相,也成了殺人犯。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之前,警察粗糙且野蠻的判斷其實是對的,雖然荒唐,但陶俊真的是兇手,可是警方馬上堅持要打自己的臉,找到了一個“真正”的罪犯,文雅中的另一個“前男友”,在簡短的台詞中可以判斷,這位善兄也是一個孩子,是一個性無能,要把文雅中慘死的血說成是他和文雅中親密導緻的意外,要把殺人動機說成是愛。母親在明知警方誤判之後,堅持要去看一下這位善兄,善兄沒有父母,是個精神病,但不是白癡,惠子慰問善兄家人,善兄安慰惠子别哭,在一個極其詭異的人物關系下,完成了母子情感的交互。實在是影片亮點。相反,陶俊這個兒子的”白癡“稱号顯得當之無愧。

結尾,陶俊出獄,展示了他對把屍體放那麼高的用意解讀,也在送别母親之前,無意戳穿了母親的殺人事實。這讓惠子徹底崩潰,她真正的兒子,應該在多年以前就喝農藥死了吧,現在活着的是個白癡。

不是完美的電影,但是好看,且技巧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