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你好李煥英 再見李可樂”的熱搜,覺得莫名其妙,直到昨晚被小狗騙進影院才明白導演的“用心良苦”,這又是一部男導演想吃女性影片紅利搞出來的四不像,完全是典型的男性視角幻想下的母女關系。當然現實中确實存在各種各樣在父權家庭中扭曲變形的母女關系,但是按照影片的設定,主角一家裡,爸爸是開串串店的,媽媽是高中老師,兩個人當初熱戀二十多天就閃婚,婚後18年左右的時間都非常恩愛,沒有出現過任何有家庭矛盾的鏡頭,但是按照人物設定和拍攝的父女片段可以推理一下,應該是一個嚴母+慈父的組合,母親可能忙于教學任務,女兒的大小生活瑣事都是父親處理,影片裡也出現大量的女兒下課放學去父親的串串店、出門前是父親替她操心帶沒帶傘、還帶着女兒去深山探險、雪道滑雪,父女關系是更加親密的,母親反而像傳統父親形象,專注事業,不善于跟子女溝通,沉默付出但是總付不到點上,如果這個故事是男方帶着小孩重組的家庭,那我稍微可以接受一下這個勾使一樣的故事邏輯和人物情感。但是,假如,編劇導演自己有媽并且真的愛自己的媽媽,都不應該這麼理所應當地把媽媽當做女兒情緒的出氣筒!!!

首先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作為導緻她爸癱瘓在床的直接且唯一原因的女兒能這麼理直氣壯地因為母親放棄幾乎沒有希望的治療跟她怄氣這麼久!請問女兒眼裡是隻有爸爸嗎?聽到了母親要向親戚借錢續住院費,知道母親是一個人民教師,自己在讀高三,爸爸的身體狀況根本不能挪動且救治希望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她依然堅定決絕地恨母親放棄治療。當然導演就是為了讓觀衆能夠順着女主邏輯走,去譴責媽媽好在最後跟女主一樣知道真相後翻轉成愧疚感,所以壓根不願意拍多一幕媽媽向女兒解釋家裡狀況或者父親實際情況,也就是女主一直理直氣壯恨媽媽的原因——你沒有把我當家人,跟我商量是否拔管。但是你以為女兒有多喜歡爸爸,也不是,有一句非常惡心的台詞,大概是父親的死成為橫亘在母女間的刺,女兒不敢拔,因為怕拔了之後會忘了父親....好好好,為了不忘記因你而死的爹就要折磨活着的媽是吧,真的孝死。女兒所有不接受父親死亡的行為邏輯都非常吊詭和不負責任,别跟我說她還是個孩子,首先女主設定是高三寒假的學生,怎麼着都得滿17了吧?其次,選了譚松韻來演,雖然真的看起來很年輕,但是大家都知道她是30+的成年人,對她演出來的不懂事的小女孩容忍度自然會低很多,加上譚的演技問題,更是給這個女主設定雪上加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