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先生的十五周年祭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楊老師的《恐怖分子》,也是第一次讓我感覺到了楊老師在影片中巧妙映射出對現實見解,就淺淺的記錄一下吧。
故事前段多條故事線的穿插看似混亂,但又能感受到每段故事中不斷積累的情緒和壓抑。而在中期又由楊先生精妙的設計将多條故事線彙聚起來,每條故事線間的聯系都是那麼巧妙而每一次情節的碰撞又能進一步地激化矛盾。當故事進行到了結尾,當觀衆的情感已經被完全調動起,楊先生用一場複仇将觀衆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最後卻是以一場發人深思的“夢”的騙局展示了一個讓觀衆更加絕望而壓抑的結局——男主的自盡。
看完整部電影,觀衆容易把标題中的恐怖分子冠名到片中亂撥電話制造混亂的那位靠美貌詐騙的混血女孩淑安頭上,但是其實片中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為了上位而不惜出賣好友的男主李立中,因為對現實迷茫和對未來幻想而不滿平庸生活的男主妻子周郁芬,隻是一見鐘情而不管不顧身邊的人去追求愛情的富家子弟小強,為了前情而不惜破壞他人家庭的公司老闆
老沈......在故事的結尾,無論是夢境中男主李立中的複仇造成的慘劇,還是結局現實中李立中在浴室中獨自離去的悲劇,劇中的人物都脫不開幹系。無論哪種結局是最終真實的結局已經不重要了,但是就算是李立中的複仇後可能他的妻子會充滿悔恨,但是放大角度,劇中的角色乃至社會并不會因此而産生改變,悲劇隻會在這個社會很多無聲的角落慢慢放下一顆顆絕望的種子。最終導演選擇了男主自殺的結局在夢境發生之後,我個人的理解是楊先生也想過用行動來反抗來鬥争,可是這件事從開始那一聲槍響就将幾個人的命運串聯起來,這個社會是無情的,事件最終也會消沉,社會不會因為這件事而産生改變,因此在這種巨大的無奈之下,導演選擇了讓男主解脫這一無奈的妥協。
其實片中的最大的恐怖分子,在我看來是人性中的自私。無論承認與否,劇中的人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趨勢着行動,就從男主李立中的妻子郁芬來談吧。她一直不滿于現狀,總是盼望着一個全新的開始可以給自己帶來改變與幸福,郁芬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她總把未來想象的光鮮而美好,總容易厭倦于本已知足卻一成不變的現在,她覺得寫小說可以給自己的事業帶來生機,認為是自己老實沉悶的丈夫讓自己的生活沒了熱情,自私是這一切想法的導火索,在追尋自己的理想的路上,她忽視了丈夫為了家庭的付出與掙紮,在事業的輾轉中,她忽視了自己在創作中的過人之處,在最後确實她自私的種種行為讓她獲得了自己滿意的生活,她離開丈夫後的靈感讓她得到了小說一等獎,遠離以前的沉悶的生活讓她重獲感情上的幸福,但是在夢中,被她深深傷害的丈夫反過來報複了自己,她的愧疚和個性注定了她不能夠享受短暫的改變而帶來的新鮮感和幸福感,總有一天當她的目光又眺向更遠的未來之時,她又會選擇離開,以傷害周圍的人來追尋新的理想。
其實,人都是自私的,作為生物的本能,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其實遵從自己的本意,而自私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多,劇中的男主看似最終的受害者,但是他為家庭在事業中苦惱和掙紮的同時也缺少了和伴侶的溝通和交流。片中有幾處細節,一個是在一次醫院會議中男主遲到了,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留意到他沒到直接開始開會了,還有在組長死後,盡管男主栽贓朋友也沒有馬上換來主任的賞識和認可,這些都能看出男主在事業上的失敗,他也會感覺不甘和無奈。所以看似最無辜,最無私為家人而在事業上努力的他其實也是自私的。他自私地認為隻有事業的成功才能留住身邊的朋友和美麗的妻子,才能成為那個能讓大家注意到的重要角色。
但是,如果人類隻遵從自己的本能和意願而行動,那與叢林野獸又有何相異,這就是人類文明中社會産生的意義。社會其實就是人們抑制欲望和相互平衡的産物 社會中每個人也有各自的欲望但受于法律人權等多方面調節,社會中人們會更多的理解和奉獻。社會就是調節因人們自私的本能而産生矛盾的調節劑,但是正如片中一樣,恐怖分子是充斥着社會的,男主死是對這些恐怖分子的隐忍,但是夢境中的複仇也不是改變這一現狀的解決辦法。我相信,人們在社會中都需要保持責任感和道德感,對周圍的人和事保持好的責任感,守住道德的底線,凡事可以多一點考慮到他人這樣才能收到更多的正反饋,而不是在猜忌和苦于付出了但沒得到回報的苦悶中糾結,學會理解他人的前提是和自己和解。這個社會也許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和自己和解可能才是我們最需要思考和完成的課題,畢竟究其一生,隻有自己才是那個自始自終需要我們去相處的對象。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自己的孤島
...
恐怖分子恐怖份子(1986)
劇情/犯罪 / 中國台灣 / 請假裝你會舍不得我/TheTerrorist/Terrorizers/HorrorHorrorMinuteChild/Kyofubunshi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