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Name吸引我的是女主,但看完最意外的是劇情,不是說具體的故事走向,而是整體的表達方式。導演用完全現代的語言講了一個古希臘悲劇式的故事。

這種正邪交鋒、同時夾帶個人複仇的題材,其實這幾年國内還真有幾部佳作,但無論是《人民的名義》還是《掃黑風暴》的預設都是一樣的:中央統一開展專項行動,巡視組和當地老虎鬥智鬥勇,最後一網打盡。當然也很爽,也有深度,但從戲劇的角度是缺乏張力的。因為正反雙方不對等,沒法換位。

...
《掃黑風暴》高明遠

比較典型的古希臘悲劇可以看政治哲學講的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國王克瑞翁下令将背叛城邦的波呂涅克斯曝屍田野,誰敢埋葬他就處以死刑。而波呂涅克斯的妹妹安提戈涅則認為,埋葬家庭成員是一種不可違背的“自然法則”,并因此最終被處死。從城邦的利益出發,克瑞翁的意見是正确的。但對于每一個體來說,安提戈涅的做法又完全可以理解。沖突的雙方勢均力敵,沒有明确的對錯之分,這就是My Name的表達方式。故事還是那個韓劇三件套式的狗血故事,但人家本來水準就高,Netflix加持之後更加放開手腳,直接跳過現代政治的反思,把精力聚焦在兩邊的人物塑造上。(我們拍這種肯定要展示一下黑道的原罪,“你不販毒肯定就沒這堆事”,最後再搞個法庭忏悔。。。)

...
《人民的名義》高育良

日常生活中的警匪故事是這樣的:警察去黑幫卧底,逐漸混成老大的左膀右臂,正在這個時候卧底事發,老大忍痛幹掉了自己的“兄弟”。于是卧底的女兒漂泊無依,黑幫被一網打盡。全劇終。

把上面這個版本改得好萊塢一點就變成:卧底事發後,警方立刻收網,老大還沒來得及下手已經被捕,于是警察回家和女兒團聚。

最後加上我們的韓劇三件套就成了My Name:

女兒被同學當作黑道的女兒,遭到校園欺淩,回家之後打電話把父親痛罵一頓(她不知道父親是卧底,還以為真是黑道)。父親于心不忍,臨時改變計劃要回家。大哥殺不殺他可能和回家沒關系,但如果不回家,說不定警方能來得及收網,所以某種程度上女兒造成了父親的死亡(當然本來就很無奈)。這是第一個戲劇點。

第二,在葬禮上,黑道大哥遇到了父親的女兒,告訴她殺父仇人是警察,欺騙她、收養她、訓練她。

第三,女兒長大,作為黑幫卧底進入警隊,結果在調查中發現殺害父親的原來就是黑道大哥,而自己的父親是警察。那是她信仰體系坍塌的一刻,因為自己一直要找的殺父仇人,就是自己最信任的那個人。

然後怎麼結局就無所謂了,這導演貌似喜歡悲情,不過不耽誤帥哥美女上個床。

...

為啥古典呢?因為面對蘇格拉底之問,各方作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選擇,典型到可以寫進教科書了。

黑道大哥不在乎世俗法律意義上的善惡,他是金庸江湖式的人物,我不背叛任何人,你們也就不能背叛我。别跟我說什麼公平正義,背叛的就得死,忠心的就跟着我喝酒吃肉。而且他自律,幹一行要守一行的規矩,人不能亂殺,事也不能亂做,黑道也是一種行業。

都江才是一個叛逆者,他不在乎習俗、秩序,隻要老子有仇就可以把你們都殺了,什麼下三濫的手段都可以。這是最糟糕的黑幫,堪稱黑幫恥辱。

車奇浩是對破案有執念的老警察,為了破獲黑幫我可以派人卧底、派人給你安監控。什麼狗屁江湖規矩,你一個毒販跟我談什麼規矩。

女主是這一切的綜合産物,從開頭就注定了悲情的結尾。這種情況是沒法拍續集的,但最好别拍了,這樣就很好。瑕疵有但瑕不掩瑜,7.8給低了,還可以更好。韓素希無話可說,前途無量。

其實說到最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理解藝術,是作為一種禁毒宣傳片呢,還是一種意識形态灌輸,或者是一種娛樂方式或者哲學思考。每個社會情況不一樣,我這兒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