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的院線新片數量簡直爆炸,不知道最後能看多少,一部一部來吧……昨天我先去看了一心想留到影院去觀看的點映話題之作《美國内戰》(Civil War)。

之前鋪天蓋地的評價和話題,已經讓我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我也不是為了那口醋去看的電影,所以,該片的品質和效果還算符合我的預期:

很好地完成了自身想要表達的東西,但除去背景題材、視聽拍攝外,并沒有更多劍走偏峰的嘗試,對于加蘭導演和A24公司來說,算是守成和求穩的作品。

...

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美國内戰》中,“内戰”更多隻是個故事背景闆,其本質上是一部以記者(媒體人)視角出發來反寫戰争的公路片。

我并不反感這種“借題發揮”的拍攝思路和方式,如果僅僅是因為沒看到各種美國打内戰、社會崩潰的亂子/樂子而給影片差評,我覺得不太公平——當然,如果是被宣發“騙”去觀影,結果發現貨不對闆,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電影的主角團配置非常經典:業内聞名的女攝影李,正當壯年且膽大包天的喬,快要幹不動卻仍想發揮餘熱的薩米,還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傑西,男女老少、前輩新人都有了,既可鬧情緒,又能傳幫帶,想怎麼寫故事都行。

...

影片的戲眼落在了李和傑西這一對半路師徒身上。

李久經沙場,業務精湛,拍出來的照片有口皆碑,但在功成名就的同時,她也身心俱疲,着實一副“美強慘”的悲劇英雄人設;相比之下,初出茅廬的傑西就是空有一腔熱情和一台相機了。

李在傑西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一方面排斥她,一方面又照顧她,到後面更是教導她、保護她,很典型對不對?

其實我在看電影時,總是忍不住會想到著名的“秃鹫和小女孩“照片《饑餓的蘇丹》。

...

我認為李這個角色,很大程度上借鑒并繼承了攝影師凱文·卡特的成就和詛咒。

影片中的李,已經幾乎不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興奮了,因為她深深感到記者能為世界帶來的改變太有限,所謂的無冕之王有多麼無力,而在拿相機記錄戰場上的一切時,自己又總是經受殘酷現實的刺激和折磨,被迫變得冷漠麻木。

與之對應的人是喬,他會為戰地記者的所見所聞而興奮不已,為眼前的戰火而腎上腺素飙升,闖進華盛頓去采訪窮途末路的總統,正是他的主意。

...

無論是專業、自省的李,還是投入、狂傲的喬,他們都自诩為真相的“記錄者”,不帶感情、(貌似)不站立場,自持旁觀者的身份,去記述這場戰争的片段……但身處其中的他們最後會發現,自己同樣也是戰争的參與者。

這場從紐約出發,轉道去華盛頓的旅程,不僅是他們記錄沿途見聞的采風之旅,也是他們對“記者”這一身份不斷祛魅和重新認識的過程。

最有代表性的一場戲,當然是他們與香港記者托尼等人,與傑西·普萊蒙飾演的無名士兵的對手戲了。

喬發現,幫助自己一路暢通無阻的記者身份突然失靈了,拿槍的人并不會因為你手上有個證件就另眼相待。

...

相對的,在先前一場小規模戰鬥以及最後的白宮攻堅戰時,西部武裝軍隊又是保護他們周全的……可見,在戰争中,隻有對方當你是記者時,你才是記者。

話說回來,《美國内戰》雖然沒拍多少内戰的起因經過結果,但對戰争期間美國社會衆生相的描繪還是很不錯的,包括持槍自治的加油站,大人疲賴孩子瘋玩的收容所,保持和平體面生活的小鎮,毫無理由就開始對狙的散兵等等。

還有上面那位出盡風頭的大兵,我都不敢斷定他到底是聯邦政府軍還是西部武裝軍,甚至于是不是正規軍都難說,也許人家隻是借着打仗的機會搞種族清洗呢……戰争的殘忍和荒謬,在這一刻也體現得淋漓盡緻。

此外,影片的視聽效果也令人耳目一新,它在許多片段中,都采取了接近于相機攝影的方式來呈現具體情節,用音畫上的“靜态”來豐富攝像的“動态”呈現,沉浸感和臨場感都很強,并且與場景、劇情足夠貼合,再加上本就不俗的調整處理,就電影的投資來說,算是性價比超高了。

...

聊了這麼多,說的都是《美國内戰》的優點,可見我比較滿意這部電影,最後就提幾句自己的遺憾吧。

全片看下來,我還是覺得片子拍得有些保守和流俗了,包括主角團的塑造(李最後舍命救了傑西,而傑西随後又迅速成長),一路上的見聞等等,都太闆正、太正常了些,内容固然準确、好看,挑不出啥大毛病,但也顯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尤其本片導演是執導過多部科幻作品的亞曆克斯·加蘭,出品公司又是以先鋒、前衛、邊緣見長的A24……如此一想,《美國内戰》就感覺不那麼“特别”了。

這大概也和A24第一次拍攝數千萬美元級别大片有關系吧?成本和咖位上來了,反而有點患得患失、束手束腳嘞……當然,求穩不全是壞事,就看觀衆買不買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