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舉止笨拙的時候容易讓世界産生誤判,因為美國其實也有聰明的時候。即使在阿富汗議題上,美國未必總是極大地高估自己,以為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需要和平、繁榮、好萊塢、百老彙,男人可以刮胡子,女人可以穿裙子。在犧牲近2500位軍人、花費2萬億美元以後,如果發現美國幾十年前曾經在當地達成過用6-7萬美元換取2000萬美元的劃算交易,也許相當于服用了一劑特效止痛藥,雖然藥效未必特别長。

一枚“毒刺”式肩扛導彈花費6-7萬美元,它打掉的蘇聯米24武裝直升機造價大約2000萬美元,米格戰鬥機更貴。在蘇聯占領阿富汗期間,遊擊隊共發射了340毒刺導彈,擊毀蘇聯各型軍機269架,成功率接近80%。當初的超級大國損失慘重,狼狽不堪。

如此成功的運作,頭号功勞并不在于五角大樓、CIA等龐大機構,而當時的白宮團隊其實基本上理不出解決問題的頭緒,來自得克薩斯第二選區的民主黨國會議員查爾斯·威爾遜的個人努力才起到了關鍵作用。重看2007年的電影《查理·威爾遜的戰争》(Charlie Wilson’s War),了解的是1980年代圍繞阿富汗的角力,遊擊隊在地面,蘇軍也在地面但更多在空中,齊亞·哈克的巴基斯坦在周邊,真正的棋局則在華盛頓開展。

這是一部喜劇。查爾斯·威爾遜從1973年到1996年擔任衆議員,他的為人處事風格在今天的華盛頓恐怕很難接受,如果不是被裹挾進#MeToo,就是被“取消文化”給扼殺。他隻招漂亮女性做助理,僅胸圍歧視這一項就無法見容于2021。他的座右銘是“教姑娘們打字易,教姑娘們豐胸難”。

就是這樣一位不同尋常、連謀殺巴基斯坦文職總理布托的齊亞·哈克将軍都認為有諸多性格缺陷的查爾斯·威爾遜卻成功地扭轉乾坤,将美國對阿富汗抵抗者的撥款由500萬美元增加到了10億。技術成熟、生逢其時的毒刺導彈猶如棺木上的鐵釘,最終鎖定阿富汗成為蘇聯帝國的墳場。

當代美軍并沒有在戰場上輸給過誰,但重建國家并非他們最擅長的事情,鐵拳不一定能繡花,雖然有過日本、德國的先例。查爾斯·威爾遜的時代已經過去,隻希望他的另類智慧能提供一丁點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