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片呢,首要看個打。本片營銷吃透這規律,預告把胃口吊得比風筝還高,看得我激動得直捏拳頭。漫畫布景賽博造型,超人體極限神功,撞碎磚牆咬爛刀刃淩空拼殺,密集酷炫又勁道,看似是打足全場的無尿點大爽片。可一看正片,歎口氣——想象很完美,落差很吊詭,優缺點一樣明顯,最多算半部爽片。

最大缺點,文藝病重。從林峰逃入城寨挨了古天樂兩拳,一直到任賢齊闖進來尋仇前,将近一小時内都是武戲真空,除非你把戴面具揍混混和閃回那幾下也算上。

不拍打,在拍什麼呢?黑幫老大情深義重,小弟相處親密無間,城寨生活其樂融融,壞人陰謀蠢蠢欲動。費了大筆墨表現人物關系,許多奔着細膩感人而去的台詞和表演,一些鏡頭配樂甚至是文藝片調性。可見導演鄭保瑞對本片定位,不像《龍虎門》《風雲2》之類快餐港漫電影,文戲絕不是給打戲當陪襯,是真的打算以情節觸動觀衆。

創作初衷當然值得贊賞,但問題是搞得過于文绉绉,跟熱血爆裂的武戲從氣氛到節奏都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弄在一起仿佛混剪。加上編劇才華欠奉,常常沒能把感情戲寫到點上,情緒靠台詞口說,浮于表面,戲出不來。我甚至不信原著就這麼粗枝大葉,這個鍋多半得編劇全背上。

随便舉一例,幾個年輕人鼓搗完卡拉OK機唱起了歌,此時給林峰一個表情。下場戲就是他向古天樂請求留在城寨,可見被剛才的玩樂氣氛感染,舍不得離開朋友。可是回想前場,無論視聽還是表演,都不足以傳達他内心波動。前後有情理上的遞進,但隻是邏輯說得通,缺少情緒的承接。

這有心無力的文藝病一直延續到結尾,四人坐在城寨上遠眺,還要來句“香港變了,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中學作文結尾點題式的主題總結,特别尴尬和無病呻吟。有想法缺才華的編劇常如此,理念一堆傳遞乏力,靠台詞硬說,說得雞皮疙瘩。估計鄭保瑞導的時候心裡都罵——四人同生共死的行為早已說明事實,還有必要總結一遍嗎?

熟悉港片和港漫的朋友,自然能從片中看出許多主題與情懷,無論是向《省港旗兵》《功夫》等緻敬的城寨美學,還是城寨與香港之間寓言般的命運關聯,都有許多話可以說,這也是預告片能相當漂亮的重要原因。但港迷追捧,不是因為電影表達出色,而是幾十年港片集體記憶借機爆發。

抛開文藝病,打戲能給滿分嗎?也難。一大原因,老輩角色不是上了年紀就是非武行出身,動起手來相當刁難攝影和武指。設計上隻能一頓亂拳猛掄,或者反反複複“迎面一擊、對手飛出好幾米”的威壓輔助。一到稍微有點挑戰的拳腳和摔打,全是替身,你都不用去看那臉,百分百确信無疑。

隻有等到老家夥靠邊,少壯派過招,才終于突出優點。除了第一幕林峰巴士逃脫和初入城寨的“僵屍式追逐亂鬥”可圈可點,更夠水準的就是高潮那十幾分鐘的癫狂複仇。四人清光雜兵圍鬥硬氣功護體的伍允龍,這是我從童年就飽覽的許多武俠大決戰的經典模闆——群俠激戰一個戰力高過他們之和的魔頭,最後得以險招怪招取勝,現代背景的例子也有《東方三俠》和《男兒本色》等。

本片這戲非常罕見甚至是逆時代地編排成一種老派的妖異堅忍,一面層層加碼,建築反派的堅不可摧,先是有機關槍接着拳腳霸道最後硬氣功克一切,另一面升級受阻,鋪染英雄絕殺努力的連番失敗,不論如何舍命攻擊都以卵擊石。

如此此消彼長幾回合後,幾乎将獲勝希望榨幹到近乎于絕望,眼看油盡燈枯之際借助超自然之力扭轉局勢,接着順流直下摧枯拉朽,将頑石逐步粉碎,前面積攢的“打不動”情緒一股腦兒釋放,整段厮殺艱辛而耐心地呈現了一套完整的戰局變化,看完也有一種筋疲力盡的酣爽。

這戲盡顯傳統港産武打片、功夫片和部分動作槍戰片的精髓,蓬勃的情緒随着打鬥起伏呼嘯,讓人完成宣洩。盡管同類橫向比較,其娛樂性也就中上水平,但放在本片乃至這個時代,已經鶴立雞群,咆哮的氣勢徹底沖垮前頭的所有不盡人意。

要沒有這場打,我估計會把此片列入不值買票的行列。但既有這剛猛壓軸,不但電影變成今年不可錯過的港片文化現象,還意外便宜了那些看完隔壁場溜廳來蹭個尾巴的——省下一張票錢,精華一點不漏,這樣的美事,别處哪裡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