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騙》系列最起碼在三個維度上受得起當之無愧的五星: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懸疑劇、一卷翔實的互聯網考古史、一款恢宏的養成類角色扮演遊戲。

從不知道勸退了多少人的第一季開始,《毛騙》就确定了它的定位:質感粗糙、沒有大案、底層關懷。即使是第三季的大案件放在一些專業網劇裡面可能也就是幾集的金額。而底層關懷可以說是本片最重要的本色,它是趙甯一夥的“家訓”“不騙老實人”,是沒有一個無用鏡頭所拍攝的那個土黃色的華北平原都市,是中國十幾年前的集體面貌,是簡介所說的“城鄉結合部”,而種種也塑造了主角團的底層——因此邢冬冬用阜陽方言完成大部分台詞不會給人一點違和感,每個人說出石家莊的地名是那麼自然。

現實主義一定得是真實的,這不是說劇情得照搬生活,而是你能從每個角色、每個鏡頭身上感受到,這就是一部生活紀錄片。因此,它的質感必然不是《城市的邊緣》那種工業糖精化的網劇生産下的柔美濾鏡。

順帶一提,某種程度上,小寶的發型可以看做一部網劇工業化的編年史:第一季的小寶是殺馬特的,留着那個年代雖然不五顔六色但絕對回憶滿滿的時代符号;第二季開始變成了寸頭,并越來越短;而當主角團各奔天涯後,孑然的小寶留起了泯然衆人的都市發型,配合着柔光濾鏡,4k畫質。像電視本身一樣,小寶被裹挾融入了“新時代”。

回到懸疑劇上來,懸疑劇的關鍵詞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緻的體現:反轉(twist)、局中局、叙事軌迹、虛虛實實......但《毛騙》如果隻憑這些,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偵探劇,那它的優勢可能也隻有主角既不是偵探也不是警察還不是壞人而是“毛頭騙子”了,那它的比較對象應該是《白夜追兇》。它還有現實關懷,也得幸生得早,它還能揭示貪污腐敗,到這裡或許它可以和《漫長的季節》玩個剪刀石頭布,喊着時代悲歌。但它把所有這些食材都放了進去,由一群草根烹饪。它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沒有前面所說的這些大制作,我們當然知道叱咤常山的老大們不至于隻坐輛面包車,也能想象劇組在拍攝時的籌資,而這就是真實。

所以,它的确做到了它能做的全部,甚至更多更好。

而作為網劇,《毛騙》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是令一部分人重拾舊憶,而令另一部分人耳目一新。不用提拍攝手法,第一季的手持DV,集與集之間可能就是冬夏之别。這個團隊無時無刻不在傳遞他們小作坊的特質,而這種特質,不是如今被幾大寡頭瓜分份額殆盡了的市場格局,而是那個十幾年前的黃金時代——優酷還沒和土豆合并,原創達人、鄭雲工作室...這些詞彙猶如遠古回憶一般攻擊我,而這本來就是一種互聯網的知識考古學。

福柯說,知識考古學考的是“非正式知識”,它們是“活的生命、語言或經濟事實”。那時候的人們在網上沖浪,已經忘卻了幾年前的“我暈!我扶”“你是GG還是MM”,還對一兩年前的“賈君鵬”記憶猶新,他們以“打醬油”為時尚,用着N73、N97、E86,為了蘋果手機不惜賣腎。主角團還用“快閃“組了一局。

有的詞彙就和這些電子産品一樣成了時代的眼淚,有的則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比如快閃)。

我記得當片裡出現了小時候的我夢寐以求的一部N97時,我打開2023年的淘寶,毫不奇怪地發現它隻需要一百多塊了。我興奮地和家裡人說,但是缺乏上下文,他們當然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要一部十五年前的“機皇”,而我也意識到自己保準在把玩一兩天後定會把它扔進自己都翻不清楚的抽屜。——記憶是私人的,情動是暫時的。

當然,比獨家記憶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子作為網劇或許為那個網劇自由生長的野蠻時代劃上了句點,以至于李洪綢團隊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尤其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那個時代的網劇低成本、自負盈虧,要麼自足自樂,少數贊助都是街頭小店。而如今工業化了的網劇,在壟斷資本的控制之下構成了它的一切反義詞。

當大結局的主角團從四個方向離開廣場,隻剩小寶一人不知去向的時候,這不正像極了這部劇本身嗎?——當然,時代的浪潮,個人擋不住的。

最後,就是本片在叙事範式上的異質性了。懸疑片一定是要解開一個或數個謎團的。假如把這種genre比作遊戲,根據叙事特點則有線性的AVG和沙盒的RPG。前者是主角一路打怪,大概率已知那個大boss,諸如《隐秘的角落》,有的變種則會加上多線叙事、多時空、倒插亂序等。另一類是RPG,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角團是養成的,他們在尚不明确(最多隻有一個最終目标)的前提下鍛煉升級,而在結局後有的遊戲允許你用滿級狀态繼續這個沙盒——可惜電視沒有交互性,不能實時渲染,也就隻能拍給你一個确定的結局(不管結局是不是開放式的),“娜拉出走之後”就留給腦補了。

可惜的是,犯罪劇如今同樣短平快,就和愛倫·坡或是波德萊爾的城市一樣——人們隻關心自己的路怎麼走,對除了路況之外的一切毫不留意。以至于讓我想想符合這一特征的犯罪劇,同樣是tvb久遠的八九十年代,比如《刑事偵緝檔案》。

而《毛騙》不止有犯罪,更重要的是它有朋友,沒有一個确定的絕對中心主角。這一點來說,與其說它是什麼騙子版《鑒證實錄》,不如說是波瀾起伏一點的《老友記》。人之間的情感,總比高超的騙術高明得多。

養成的核心當屬小寶,他是全三季團隊聚散的見證者、參與者、領導者。由于本片的特殊性質(第一季為大學生作品),楊羽的演技、小寶的騙術和性格心智都是養成狀态的,難怪很多人說看完全片回過頭看第一季,就好像看到青澀時期的自己。從活潑莽撞到憂郁缜密,我拒絕承認那些油膩中年人褒義的“成熟”,而隻能悲歎這是“童年的消逝”。

當主角團從五個人到六個人,趙甯、小寶、甜甜,人來人散。不變的是,我們從來不懷疑任何一個人會反水,因為情比金堅。可就像所有劇本一樣,本片同樣隻能來一句“天下無不散筵席”,這句話是《貓和老鼠》短短七分鐘的圓體字“end”,是豆瓣标注的“已完結”,是童話故事的“happy ever after”,是《EVA》響起的《One Last Kiss》。當然,作為人,我們的幸運之處就是能在摁下暫停鍵、終止鍵後,任憑自己的理解給故事補寫得永不完結。而且這段回憶就像互聯網考古一樣,也許某一天睡一覺就忘了,但總會在未來某物某處觸發這段回憶,它又能生成下去。而當單個人化為齑粉後,子子孫孫無窮地必定還能傳承下去。我們還有書,還有文字,還有書籍,還有視頻,還有遊戲,還會有我們目前想象不出來的更多媒介。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因為幾千年來,一切神話志怪都是這樣傳下來的。

因此,終結篇的主角團都得到了自己的結局。但按羅蘭·巴特的說法,這個時候的角色的生命雖然終止了,由一切觀衆所創造出來的新主體生成了、正在生成、将被生成。他們是b站上的混剪,是X周年的粉絲見面會,是AO3上的同人文,是腦海中的一切。

就像安甯終于在漫遊的火車上重逢趙甯一樣,一切走散了的,必定會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