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漫长的季节》已经好几天了,后劲颇大,本来不想写了,就这样慢慢消化也挺好,可又觉得缺了些什么,害怕会不甘心,那就干脆整一篇不去抠细节的文章吧,写到哪儿算哪儿。现在大家给《漫长的季节》冠上的溢美之词已经不绝于耳了,比如“近五年/近十年国产剧最佳”之类的,我平时国剧看得少,这一类讨论就不参与了…只是事后细细回味了一番,发现该剧确实是怎么夸都不过分。

...
许多优点都是肉眼可见的,故事设计、情绪表达等方面大家讲得比较多,我就谈几点自己更有感触的地方吧。【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信息量大,没有废戏
“信息密度低,包含乱七八糟的废戏”是我对国产剧最大的负面印象(或者说偏见),即便是少数佳作,也难免会出现类似问题,要么是创作者没能力拍好、拍准,要么是限于各种场内外主客观因素改戏、加戏,无论作品的整体质量如何,这种缺陷都是很让观众下头的减分项。但《漫长的季节》没这个毛病,戏足且不注水,同时许多剧情是讲出来了却不讲透,让观众们自己联想和琢磨,来加以填满剧集中本身存在的空隙。例如同时发生在桦林的两个大案,一个是神秘女性碎尸案,一个是港商失踪案(进而引发了桦钢工人闹事),两起案件其实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看完时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里面仍有进一步的思索空间——假如当年刑警队及早并案调查,也许会很快发现与卢总关系密切的殷红同样失踪了,进而发现事情真相。
...
可现实是,朱局更专注于关系地方稳定的失踪案和群体事件隐患,李群“乖乖听话”重点督办,马德胜则一门心思扑到了碎尸案上,他们之间的隔阂导致的信息交流不畅,造成了查案中的好几个盲区。马队没说自己为何打人,李群到了2016年也不清楚沈墨和沈栋梁互下死手的动机;李群没提供卷宗,马队也一直不清楚傅卫军背黑锅的细节……情节素材就摆在那里,你能看到、想到几层,就能获得几层的体验,《漫长的季节》没有贴着脸告诉你一切,它充分尊重了观众,光是这点就已赢了太多。至于没有废戏,我也是后来才确定的: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王响和龚彪在2016年的琐碎生活、夜场陪酒女的工作细节、傅卫军和隋东的一起出镜等几场戏有些多余,但随着剧情深入,都能相应找到铺垫、引伸、收线、补缺的作用或意义,即便是一些叙事性不强的慢节奏戏份,也会具备更强的抒情价值。总而言之,《漫长的季节》是一部经得起细看、剖析的好剧。
人设丰满,表演到位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漫长的季节》里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角色,甚至连起码的积极面貌都凑不起来,所有人都有自己破碎的一面,想补都补不了的那种。王响生在桦林,长在桦林,死在桦林,他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桦林,寄情终生的桦钢和儿子都没了,他自以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本想追随妻子了却余生,又被弃婴和不甘续了近20年的命。龚彪是真的“彪”,满嘴跑火车,油滑世故,却又总是站不到点子上,不是个好丈夫却始终是个好人,其实要是在体制内,他兴许能混得开,但他被抛到了一个更残酷的、没有兜底的环境里。马德胜刚正不阿、侠肝义胆,本该是一个优秀的警察,但因为心高气傲的职业追求,导致了一叶障目以及抱憾终身的离场。
...
此外,还有沈墨的惧与狠、傅卫军的犟与痴、罗美素的柔与怯、黄丽茹的浪与哀、李巧云的忧与静、邢建春的阴与涩、殷红的丧与绝等等。把这些零零总总的人汇集到一起去看,会发现他们是名为“大时代”下出产的“小人物”,并会指向一个我很不喜欢、但放在《漫长的季节》里特别合适的词汇:宿命。宿命式的告别,宿命式的回望,以及宿命式的死亡。尤其是王响、龚彪和马德胜这三个戏份最吃重的角色,他们的出身和起点各不相同,却因为同一件事里的不同立场最终走到了一起——王响是因为失去了儿子,马德胜是因为没能破案,龚彪是因为爽约没陪姐夫去抓人,他们心中有愧。他们都“死”在了1998年,却直到2016年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表演方面就不细说了,我一直觉得好演员常有而好角色不常有,虽然两者是相互成就的,但好角色总归是更稀缺些,很高兴范伟、秦昊等名角抓住了这样的好机会,蒋奇明、侯岩松等人也贡献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基础扎实,多有致敬
说来惭愧,我之前没看过《隐秘的角落》,但《漫长的季节》已经完全证明了辛爽是个有能耐的编导,他不光有想法,还能给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这种感觉,通过到位的化妆、稳定的运镜、干净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带叙事的转场、重情绪的结构等方面都能够感受到。我感触最深的,是剧集对于经典影视文化符号的精妙应用,光是一部《泰坦尼克号》就玩出了花。
...
从时代背景元素来说,这部1998年在中国内地公映的美国大片是一代人的记忆,它天然就能串起电影院、录像厅等观影场所与在里面的观众。从影片内外的故事设计来讲,剧集也巧妙用到了两场致敬,一个是沈墨被大爷视作禁脔难以呼吸,遇到了喜欢自己的王阳,后者还用跳河明志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可不就是杰克和萝丝的“You jump, I jump”么?另一个则是王阳为了救沈墨跳河捞人,不幸溺水而死,对应了杰克与萝丝短暂而绚烂的恋情。此外,龚彪对着镜子持刀耍狠的镜头,明显cue了《出租车司机》的罗伯特·德尼罗,王响卧轨的样子也让人想到了《猜火车》里的镜头,还有维多利亚外关于《马大帅》的前世今生,另有人看到了《低俗小说》《廊桥遗梦》《新桥恋人》《真探》《红高粱》的影子……致敬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放下包袱还要玩得转却不容易,至少在国内影视创作者身上不多见,这不仅意味着大量的刷片、熟悉和融会贯通,还要把相应的感情代入到自己的创作里,不避讳、不滥用——类似这样从容、自信又丰富的“编剧文化”表现,我往往只会在美国影视作品里看到,《漫长的季节》又一次打破了我的印象。最后,用一首《漫长的》来结束本文吧。
...
如果说一定要在《漫长的季节》里找出一个最接近完满的角色,那就只有王阳了,因为他以诗人的身份,“幸运地”死在了诗意尚存的年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