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用電腦版的豆瓣寫評論诶,有種不一樣的小感覺!
“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12 我12歲時在跳舞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12. 我12歲時在跳舞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out 我生下來的時候在跳舞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out. 我生下來的時候在跳舞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我自己跳出媽媽的肚子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我自己跳出媽媽的肚子
Is it strange to dance so soon? 這麼早就跳舞是不是有點奇怪?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我自己跳出媽媽的肚子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8 我8歲時在跳舞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8. 我8歲時在跳舞
Is it strange to dance so late? 這麼晚才跳舞是不是很奇怪?
Is it strange to dance so late? 這麼晚才跳舞是不是很奇怪?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我自己跳進墳墓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我自己跳進墳墓
Is it strange to dance so soon? 這麼早就跳舞是不是有點奇怪?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我跳着舞進了墳墓 ”
就伴随着這首快樂的歌(這首歌真是太棒了),一個男孩快樂地在整面金黃的向日葵牆紙前跳舞,我想也正是封面圖抓拍到的那一幕。他穿黃色小背心,綠色運動短褲,黑色球鞋。每一幕的定格都生機勃勃,充滿感染力。真是一個彈跳力驚人的男孩,我還以為他在蹦床呢。哎呀~他好像一個快樂的小鳥......qwq
(而且,Billy Elliot這個名字越叫越順口,而且他長得好可愛啊!很多人說他像荷蘭弟,但是我覺得臉型不太像吧,他第一眼就給我貝爾年輕時候的感覺)
他家住在英格蘭北部小城,達拉谟郡的艾靈頓(Everington,County Durham)(事實上我沒有在達拉谟郡找到一個名叫艾靈頓的小鎮,有可能是杜撰的),這裡除了礦業幾乎什麼也沒有。這裡隻有一輛巴士改裝成的移動圖書館,有一直通到海的長長的斜坡街道,棕紅色磚頭砌成的聯排住宅,有工人俱樂部,也有富人住宅區。這裡離蘇格蘭很近,也許正因此他們都有可愛的口音,喜歡把“my”說成“me”( “I wear me shorts” ).
雖然他的家庭放在這種電影中說有那麼一點“老套”但應該還是很典型的,更重要的是導演沒有拍得刻意:一個亡妻的家庭——幾乎隻有男人的家庭,作為礦工的父親和哥哥,年邁糊塗的外婆。這個家庭中充斥着男性的暴戾,呵斥,吼叫。
正值撒切爾當政的英國,暴亂不止。The Clash在撒切爾上任的那年發布了《London Calling》;The Smiths在其任職期間發布的《The Queen Is Dead》更是直接批判她本人。工人罷工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很憤怒。(沒有拍那種很傻的,博同情的悼念亡妻場面 )
哥哥喜歡聽T.REX,所以他喜歡音樂啊,搖滾也是他感情宣洩的出口,但是他對弟弟非常粗暴,是言語上的排斥和不理會,而且不願與他真正地交談,可能是覺得他是個小屁孩吧。加上礦工的勞累,對政治的憤怒和作為男性、需要剛強的“面子”已經将他的溫柔磨耗殆盡了。
所以他哥對他那樣,Billy在和朋友說話時居然還把他哥哥稱為“our Tony”(他說,what about our Tony?那我們的Tony怎麼辦呢)時,嗚嗚嗚我覺得太萌了。。
我覺得電影對工人罷工暴亂的場面也呈現地很好。和一排排拿着盾牌的警察對峙,在路口蹲守最終屈服而返工乘往礦區的巴士,并像野生動物園的獅子對觀光車上的遊客那樣對車上的“叛徒”展開攻擊。有一個畫面印象深刻:哥哥是罷工的頭目。他在磚紅色的街道上亂竄逃避警察的追捕,奈何這個鎮子太小,一馬平川,一切盡收眼底——他還是被逼的無路可逃了。他蹿進每家磚紅色的房子旁晾的白色被單叢中,而警察蜂擁而上,一把将裹着白布單的人撲倒在地,就是一頓警棍拳打腳踢,隻見白色的被單被一汩汩殷紅的血浸濕。
窩喜歡的:
“Cosmic Dancer”——T.REX
“I Love to Boogie”——T.REX
“Town Called Malice”——The Jam
“女性”的力量
其實,我指的是“柔和的,寬容的、美麗的力量”,這并不是女性特有的,但經常為女性所代表。在達拉谟這樣的鎮子,運動被如此兩極分化,男孩就去拳擊,女孩就伴着鋼琴伴奏跳芭蕾。Billy喜歡擺弄她媽媽之前的鋼琴;外婆總是在叨叨着她本可以成為一個職業舞者。其實Billy本身喜歡的并不是芭蕾,而是“跳舞”,可以說是“自由舞”“踢踏舞”——随心所欲地跳舞。在音樂中、在舞蹈中,他才能忘掉一切,沖破現實的束縛,做自由的鳥、做交流的電。
就像每個勵志的故事中都有一位貴人,Billy遇到的是教女孩們芭蕾舞的老師Mrs.Willkinson(羅恩他媽媽嘿嘿)。她是一位有錢的婦女;她的丈夫可以說是Billy家的階級敵人,他們住在花團錦簇的富人區的大房子裡,有小轎車。她知道這些殘酷的真相,但是展現出淡泊的階級意識。之前在Billy交不起50便士的學費時,她會催促他交錢,而不是所謂的同情、憐憫而讓他不用交費,對待他和對待所有人沒有什麼區别;她看出Billy的天賦後,盡全力幫助他,主動為他一對一,而初衷和“施舍”沒有半點關系。
她喜歡這個小孩兒。Billy也喜歡她,信任她,和她說說心裡話,甚至把他媽媽寫給他的信分享給她。通過芭蕾,他們從一開始就早早跨越了階級的阻隔,而Billy的父親在得知舞蹈老師如此無私地幫助後總是有揮之不去的階級上的敏感。
雖然其中有老套的戲碼,但是無所謂,我不介意。
另外為什麼在這裡不是女性所特有的?因為Billy最重要的朋友,Michael,也具有這樣的力量,并且贈予他這種能量。
不知何時起,邁克傾慕他。在課堂上他的眼神永遠都直直地盯着他,那眼神好像在說“這就是我夢中的男人呀!”不好意思他們真的配地一臉啊......他們那次在橋洞下談話,邁克問他穿不穿芭蕾裙,比利說那是給女生穿的,他穿的話會像個傻子。而邁克說,我覺得你穿會很好看。。。voila
Billy去Michael家找他,而開門的Michael居然真的穿着連衣裙(好美...),還給Billy擦口紅,據他說他父親也會偷偷這樣做。Billy很不理解,但他沒有不耐煩,沒有對邁克發脾氣,更沒有驚恐。他接受了他的朋友做他自己。這也是我的意思,Michael幫助Billy對性别刻闆印象進行弱化,讓他的心胸更加寬容了。
( www真的好喜歡看他們互動,好可愛,好溫暖。感覺心化了)
Michael總是那個陪伴在他身邊,真正理解他,傾聽他說話的人。當Billy和父親吵架後瘋狂跳舞發洩那一段不要太棒,他從屋外跳到公廁,從樓梯跳到屋台(Michael欣賞他跳舞,不禁打起節拍),再從屋台跳下街道(痛得直“嗷”了一聲啊啊,是這樣的,從高處跳下來),然後崴着腳朝着那條長坡狂奔。這時Michael也跟着跑了過去。他們倆就這樣沿着兩側都是古舊磚頭建築的長長的坡跑啊跑,身後的盡頭是一望無際的蔚藍,水天相接,遠處的海上還有一艘白色帆船,模糊的,漂浮着。這個畫面太美了。
還有在鐵皮牆處的轉場。一轉眼,他穿上羽絨外套,就到了冬天。
不知不覺就到了聖誕。Billy和Michael在雪地中堆雪人。這時,一陣優美古典的交響樂從空中飄來。Billy很興奮,因為Michael從家中偷了一瓶酒,他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就噴了出來,“喝上去像尿。”Michael說他會習慣的,接着又談起Billy的規劃。
但Billy說,“my hands are freezing.”
于是Michael抓住他的手,放到自己的衣服裡面。(qwq)
“What are you doing?”
“Nothing, just warming your hands up”
Billy的眉毛一直皺着,看上去非常疑惑。(這段音樂真的是太美了......美到心悸。就像是“Carrie”的開場音樂。主旋律似乎是長笛演奏的嗎。那樣的孤寂,溫暖,濕潤。)
“you're not a poof,are you?”
“What give you that impression.”
“Aren't my hands cold?”
“I quite like it.”(qwq嗚嗚)
接着,他似乎是鼓起了勇氣,在Billy的脖頸和臉頰的相接處輕輕吻了一下。
Billy把嘴唇包住,似乎有點緊張地抿住嘴,“just cause i like ballet,doesn't mean i'm a poof,you know.”
(全程Michael都好隐忍,克制,又帶着一絲暗戀的自卑。他戴着那頂毛線帽,呆呆地看着Billy,又不斷壓低眼皮看地上...聲調也是低低的,溫柔的,平淡如水的,似乎沒有任何情感的波動...這段表演,愛慘。
——但就在這時碰到喜歡的人直接告訴自己并不是同志,而且全程緊鎖眉頭,感覺他要碎了。。)
“you..you won't tell anyone,will ya?”
就在這時——Billy緊鎖的眉頭忽然松開了,風卷雲舒地,朝他狡黠和頑皮地一笑,“好啦,走吧~”(看到居然是這樣子的,我的表情和Michael一模一樣,有點懵,但暖意悄悄地湧了上來。你笑啦,謝謝你笑了啊,還好你笑了。伴随着這段樂曲,我屏息凝神,生怕我的心會碎。終于舒一口氣。)
但這部電影更感人的是Billy家的兩個大男人的轉變。我每次哭都是親情戲,情感很強烈。愛是深沉,難以想象,有跨越邊界的力量。Billy的父親“放棄”了自己大家長的威嚴,階級的尊嚴,對固化思維的偏見。Billy像個小寶寶一樣趴在父親身上,他們笑啊笑;在臨别的車站父親把Billy托舉起來搖啊搖,他們哭啊哭;哥哥隔着Billy的車窗,對他說了他從來不說的 “i'll miss you”,可是Billy聽不到,說“wot?”的時候車子就發動了,于是他狂奔到巴士的尾部......
至此我看完了Stephen Daldry的三部主要電影(朗讀者、時時刻刻),真的很喜歡他。他總是細膩地抓住人物的精神世界,真心地關懷“人”,具體的人。關懷一個曾在集中營擔任女看守、渴望學習識字的女人,關懷一位中産家庭的家庭主婦,關懷一個内心敏感、有跳舞夢想的小鎮孩子。每一部都深深地打動我。粗暴不一定深刻;對于社會的不公,現實的境遇,他不去粗暴地揭露傷口,而是溫柔地、溫柔地讓我們去感受,一些積極、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