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仍然非常喜歡。被簡單的标簽化就太可惜了。裡面包含的細節非常多,有一些不能明目張膽的表述。整個故事并非夢境,而是按照表意識層-潛意識層-投射源頭-真實的外部世界,嚴格由内向外來叙事的。

表意識層的任務是捉住海精靈,海精靈代表欲望。南河的欲望是世俗物質的,參宿的欲望是得到愛。海精靈遁入海中失去蹤影,他們的欲望無疾而終。

不得已,他們迫降至潛意識層(大船潛進海底),這層的任務是消滅喪氣鬼,喪氣鬼代表情緒。但他們再次失敗,情緒比欲望看起來更像鬼,環繞糾纏,歇斯底裡。南河說,别怕,我會魔法。他用生命替參宿劈開大海,參宿得以進入深海之眼的大門,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潛意識最底層,能夠制造外境現實的,根部投射源。

至此,意識與潛意識被完整拆解。他們好像什麼都沒有做到,又什麼都做到了——海精靈逃走,喪氣鬼消失。失敗與成功,得到與失去,在此合為一體。

投射源的世界是彩色的,靜谧美好,彌漫安詳喜悅的終極甯靜。參宿徜徉其内,得到一件重要的寶物:自我覺知。

療愈還需要另外一件寶物:愛。于是在覺知之後,現境向外投影,電影進入最後30分鐘,南河贈予參宿的無條件的愛,催哭了許許多多的人。這個愛實在是很不人間,十分高等,我幾近不能相信這是内地電影可以表達出來的。連眼淚都跟着升維了,竟然不等同悲傷或動容,是一種心輪深處的恸然與瓦解。僵硬的心忽然變得脆脆的,再啪得一下子碎掉。一場靈魂重組的海嘯。

參宿與南河告别後,努力突破意識結界醒過來,用身體撞入帷幕的那刻,就好像我們做了場惡夢,在夢的尾部心知這是夢,保持正定,用力清醒。撕開帷布,莊周夢蝶,現實與意識幻境也在此合一。帷布的比喻太漂亮,導演應該有很深的靈性功底,雖然他不敢說得太明确。

故事在觀衆心中的順序是,參宿因為得到了全然的愛,而探入内心,從而有了靈魂覺知,愈合了自己。其實正相反,根本不存在倒叙——跳入海中的參宿已死。意識通過深海之旅獲得自我覺知,重新向外投射外境,于是才出現了南河的犧牲與救贖,教會她愛是無條件的,像波紋遍及大海,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參宿死而複生,現實被改寫,她踏足在愛之中,獲得新的生命。

感覺很多人并沒看得很懂,但卻特别感動,持久走不出來。這是作品有超越的力量,能穿透理解,刺破認知,與高級意識直接共振。心靈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抵達了。

隻是花哨的炫技還是弊端。畢竟瑕不掩瑜。不急,等到不缺,就不會再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