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舊書找到的,貌似是高一寫的,記錄一下????)
近日,我觀看了一部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深受震憾。這部電影值得細細反思和深挖,折射出了美國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的人生觀、教育觀。
在影片中,有一位特立獨行的英語教師﹣基丁老師。基丁老師的第一課是珍惜時間。他通過過去校友們的老照片和詩歌讓男孩們明白前人的忠告﹣抓緊時間。他與衆不同的課堂受到了關注,雖然他所教的并不會考,但是對男孩們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基丁老師的第二課教孩子們生活的意義,其中蘊含了"我思故我在"的認識。因為我的存在,我的思考,生命才有了意義。自由、自我獨立的思考是基丁老師的核心思想。基丁老師的第三課讓一個内向、放不開、害怕當衆誦詩的男孩﹣托德學會了自己思考,作出了自己的詩。基丁老師熱情澎湃、循循善誘,他的話語讓托德的靈魂被打開,天性被釋放,少年的潛質被激發。他的課堂生動活潑,豐富有趣,教會少年們生命的真谛,不被條條框框和傳統的教育方式所束縛。在後面的課堂中,他更是教學生們走自己的路。過去學過一首詩,道:"兩條路在樹林中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是的,生命是自己的,用不着表演,完全為自己,這就是基丁老師的浪漫之處。我認為,真正"愛己所愛,行己所行,順從己心,無問西東"的人是極少的,這是真正的浪漫主義,卻很少有人能做到。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束縛,總會有着或多或少的牽絆,而尼爾,在自殺的時候卻仿佛達到了浪漫主義的最高境界。
在尼爾翻開那一本書,第一個接觸到"死亡詩社"的時候,是他迫不及待地想去問基丁老師,在基丁老師說出梭羅的"死亡詩人緻力于吸取生命的精華"後,"尼爾表現出了極強的興趣,并号召重建詩社。尼爾在父親的管制下受到了束縛,失去了靈魂的自由,他無法成為自己所熱愛的演員,卻被父親安排了一條安安穩穩的"考哈佛,做醫生"的道路。他受到基丁老師的啟發和鼓勵,卻不敢與他的父親﹣擁有中國式家長特質"我都是為你好。你必須這麼做。"溝通。他害怕,卻似乎又理解父親的苦心,但是對夢想的執着和一腔熱情使他走上了一條極端的道路。那場成功的演出和最後的自殺是他為了夢想義無反顧的叛逆。他太累了,他不願再被束縛,他渴望去做自己的夢,可他拒絕溝通,害怕溝通,是過度專制古闆的父親和逆來順受,到最後也隻有一句" nothing "的自己讓他邁向了真正的死亡。可那死亡!是否是尼爾的解脫?他終于擺脫了自己不願做的事,他的靈魂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他,是浪漫的。
生與死的意義是永恒的無解的話題,其中真義人人自有理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好目前自己認為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