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推薦本劇時,着重青少年網絡成瘾問題的擔憂,科技寡頭耗費千億萬億美元制造出讓人成瘾的應用,與之相對的是個體對自身注意力的管理,根本是以卵擊石,百分之九十的概率會失敗,以前遇見由爺爺奶奶帶着,父母放任,刷短視頻成瘾的小孩,網絡熱詞和跑火車一樣瘋狂輸出青少年網絡成瘾的問題沒有像藥物和毒品成瘾一樣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成瘾機制都一樣,一把欲罷不能的小勾子,如果沒有政府監管介入,完全依靠個人意志力戒斷很難,成年人都在網絡成瘾,隻是小孩子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因為成年人度過青春期後,荷爾蒙沒那麼劇烈波動,對喜悅和痛苦的情感,感受不再那麼深刻,一切都淡淡的,而小孩不一樣,成瘾如同寄生,網上的信息流寄生在他們頭腦裡,改變認知,影響情緒,其他不如網絡一樣帶來強烈刺激的事物,都會令他們感覺無聊,見過網絡成瘾的小孩,最常做的事是圍在父母身旁鬧手機,挂在嘴邊的口頭禅是“無聊”,世間的一切如此稀薄,唯有小屏手機能夠注射強力刺激。

第一集吉米在家中被警察帶走,被警車押送至警局,父母開車在後面跟着,他經過一系列流程被關押,警局的幾道門分别隔着他的父母和姐姐,率隊抓捕的警察,政府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還有吉米自己,四組人物。沒有人是非常明顯的壞人,本劇描述了整個抓捕未成年犯人,然後羁押的全過程,展現了複雜精密的司法系統,督查在抓捕吉米時,宣讀完米蘭達警告,在車上示意他可以自己選擇合适的成年人陪護,專門跑出來安慰吉米的親人,律師和親人見面,教吉米對于不确定的問題,直接回答不知道,警察要給吉米抽血,查驗吉米全身和傷痕,都有父親和律師在場,可見整個司法流程考慮到未成年人的需要,可是還不夠,科層制的核心目的是組織有序,高效運轉,外國司法系統的正義追求是程序正義,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仍然困惑不已,家人抱頭痛哭,迷茫惶惑,吉米堅持認為自己無罪,警察同情未成年人,他已經見過最直接的罪證,因此十分疑惑,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這就涉及到其他層面的問題,就像警察瑪莎所言,證據鍊已經完整,她們沒必要再到學校來追問為什麼。她們以為會遇到一群乖乖聽話的學生,并且為了減輕孩子們的心理創傷,不透露案情,結果人人都通過網絡知道了,所有的消息漫天飛,她們不懂死亡意味着什麼,悲傷的人唯有凱蒂的朋友,老師也不懂如何處理她朋友失去的悲傷,老師自己都不懂如何引導複雜的孩子們,有的老師漠不關心,“我隻是她的曆史老師,我不了解她”,有的老師是個新手,還處在被學生肆意調侃的階段,有的老師對于孩子間的打鬥,給女孩的建議是看心理醫生,或者和她的監護人媽媽聯系,老師明知道她和媽媽的關系很複雜,很抗拒和媽媽聯系,老師隻有這樣的辦法。學校的魔力失靈了,老師和警察們不知道網絡上發生了什麼,整個學校亂糟糟的,本來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劇烈變化,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網絡加速了這種惡化,把青春期孩子間隐秘的交流和父母學校隔絕開來。直到一個“叛徒”,警察的兒子告訴了他們答案,豆莢意味着什麼,紫色、藍色、粉色愛心分别代表什麼。他們才搞懂,凱蒂和吉米真實的關系,不是朋友,更不是戀人,就是在網絡上被拔苗助長的女人和男人,她們還達不到被稱為女人和男人的年紀,被灌輸早熟的思想,心理變化超過身體,撕裂自然而然到來。

男人和女人的問題,在成年女性的心理咨詢師和吉米的咨詢過程中,有最為鮮明的體現,對抗越激烈,反映的現實越殘酷。有兩個心理咨詢師在不同時段對吉米做出心理咨詢,一名男性,一名女性,男性問常規問題,走完心理咨詢師該完成的辦案流程,女性心理咨詢師出于敏感和責任,要刨根問底。心理咨詢師進入房間,給吉米帶了熱的巧克力上面撒上棉花糖,吉米認為這是一種讨好,女性下意識的讨好。全校學生私下在閱後即焚的軟件上流傳凱蒂的裸照,他們對此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如果是一群成年人,會涉及到侵犯隐私權,觸犯刑法的問題,在他們的圈子裡,不是什麼問題,無足輕重,可能影響的是傳播的那個男人,他以後收不到來自女孩類似的照片,絲毫不考慮凱蒂面臨的蕩婦羞辱,還有吉米,認為可以渾水摸魚,重振自己的男子氣概,通過收留一個被同學孤立的女孩。如果這都不算問題,還有吉米在咨詢室面對心理咨詢師的三次失控,第一次是試探與控制,第二次包含嘲諷,心理咨詢師甚至都要被吓哭了,第三次,他以為他已經掌控這個女人了,她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很可能已經對他有好感,愛上他,男人和女人的那些事,除了愛還能有什麼。還有咨詢師的專業。一個未成年男孩面對一個成年女性,隻想到征服和性一種可能,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Incel本身是一個非常惡毒的詞,它的前一個版本是Loser,Loser隻包含對男性經濟地位低的嘲諷,而Incel天生就和仇恨女性捆綁在一起,非自願獨身者,誰強迫他們獨身,毫無頭腦追求20%男性的那80%的女性。

一個未成年人的犯罪,最終會追根溯源他的家庭,前面心理咨詢也是如此,不停地追問吉米,他的爺爺和爸爸是什麼樣的人,是否對他産生不良影響。吉米的原生家庭幸福,爸爸是典型傳統的男人,愛老婆,顧家,一身肌肉,勤懇工作,傳統,夫妻感情很好,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女兒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努力讓大家振作起來。甚至有一瞬間,觀衆都會認為,這對父母沒有做錯什麼,可是我們能看到吉米的父親明晃晃的腱子肉,如果不是這樣,他敢亮出拳頭,去教訓停車場外的青少年嗎,在最微小的暴力單元裡,肌肉是力量對比的唯一武器。為什麼沒有意識到核心家庭的問題,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類似的,父親情緒不夠穩定,母親和女兒去包容遷就父親的情緒,理所當然,他們就是容易失控一些,能感受到整個家庭的情緒,完全仰賴于父親的情緒反應,他放松下來,就規劃去中餐廳吃飯,去看電影,他焦躁緊繃,那就退一步在家裡吃爆米花,點外賣。為什麼最後一集,心一直揪着,擔憂着時而不時突然發生的事,把所有人努力拉回來的和諧氛圍,一瞬間打破。距離吉米被捕已經十三個月,父親的情緒還處在不可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家中的極端事件,他平常怎麼樣。一個不是太壞的父親形象,就能讓人覺得滿足,沒有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這部劇,用近乎白描,類似于紀錄片,有些時候甚至有些枯燥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圍繞男性運轉的社會,微小的厭女。發生在學校裡,女孩打男孩,有人在旁邊嘲笑,“嗨,你怎麼一個男的打不過女的”;發生在咨詢室,喋喋不休的保安可以輕易質疑女咨詢師工作的意義;發生在家中,女兒麗莎因為吉米的事承受了學校同學的惡意,她堅強冷靜,理解父親,理所當然,沒人覺得她可以不用如此善解人意。網絡的泛濫,會加劇厭女行為的複雜性和隐蔽性,本片之所以觸目驚心,是因為每一位觀衆立馬能列舉幾位身邊網絡成瘾的青少年,思想觀念一旦形成,很難逆轉,Incel很難再教育變成一個理解女性的普通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