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寫影評時如履薄冰,因為沒有學習過法律,僅有一些樸素的基礎知識,必然會有許多纰漏。

看完墜落的審判,最初感覺是一部劇本有質量的電影,有法律辯論,有心理解析,劇情連貫豐富。但随後無數問題接踵而至:為什麼無罪證的情況下女主會被起訴?為什麼法庭是吵架辯論八卦大會?私人場所偷錄證據有多大法律效益?追求正義的代價有多高,除了浪費大筆納稅人的錢請專家認證,還要搭上一條狗命?

我對法庭戲最深刻的印象來自于十二怒漢,第二天立刻回顧了一遍,加上搜索的一些資料,答案豁然開朗。

先給兩部電影都看過的朋友一個問題:當你不可避免地成為嫌犯時,你希望在美國審判還是法國審判?

理解問題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兩個國家法律體系不同,前者對抗制,後者糾問制。對抗制是雙方盡可能為自己辯護(由律師完成),法官陪審團扮演裁判角色;糾問制中法官更像刑偵隊長,聽取各方意見,收集大量資料,不斷追問最後判斷真相。英美和大陸法系都曆史悠久有各自特點,不是我的專業就不展開了。

正因如此,在美國電影裡經常聽見的Objection和Under the right given by fifth amendment在法國的審判中不會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對被告生活方方面面的猜測、解讀和誤導。人的性取向本來就是可以變化的,文學作品借鑒也不是違法的行為,虛構小說裡的故事情節更不應該在追求公正的法庭上被展示。無數主觀的猜疑組合在一起,被導演稱做anatomy。沒錯,電影中對夫妻的感情生活以及雙方的心理都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剖析,作為全片高潮的錄音實在引人入勝,戲劇張力拉滿。問題在于,故事背景是法庭調查,調查追求的是證據,這就導緻這樣一個沒有根基懸在空中的anatomy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the anatomy of nothing。極端一點,就算女主出軌了上百次,寫了無數本弑夫小說,兩個人整天吵架摔杯子,這又和她有沒有謀殺有什麼關系呢?這場庭審的最大作用就是深深傷害了小朋友的心靈,世界觀崩塌的他回家後嘗試着毒死陪伴自己多年的愛犬。開個玩笑,上述種種證據表明該法國導演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奸,把祖國混亂的法律系統、破案無能的警察、身心健康不受保護的未成年人和被虐待的動物做成電影向全世界放送。

綜上,電影的優點不少且亮眼,唯一可惜的是劇情邏輯有不小的漏洞,剖析和庭審沖突了。大量讨論婚姻中雙方心理的情節讓我想起伍迪艾倫的電影,可以嘗試着改編成如下故事。

一天小朋友外出歸來發現男主墜樓死亡,女主報警,取證後無可疑情況,判斷是失足或自殺。數月後,去世男主的朋友意外得到吵架錄音,氣憤設局,在一衆親朋好友聚會時公布錄音當場指控女主謀殺,于是一場剖析在私人場合展開,想怎麼進行心理分析都行,辯論吵架人身攻擊齊上。聚會結束雙方各執己見,次日男主好友報警提交吵架錄音和聚會錄像。法院說證據不足無法立案,故事結束。

如此,剖析和庭審不再沖突,法律系統不再混亂,小朋友心靈也不會被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