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是好萊塢幾乎所有知名導演都試圖想要涉足的理想鄉。而在西方,被稱作“全世界頭号科幻小說”的《沙丘》在其中顯然是殿堂級的存在。

...

原著《沙丘》中宏偉的未來圖景、複雜的人際關系及社會結構、标志性的圖像與符号,對于崇尚影像力量的導演來說,堪稱是電影改編的最佳樣本。但某種意義上,《沙丘》又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它并非人人可以企及。

...

數十年來,曾對《沙丘》明确動過心思的也不過三人。先是亞曆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未能如願的“曠世奇片”計劃;然後則是大衛·林奇在好友的反複慫恿下,以完成任務的心态而拍攝的第一部《沙丘》電影作品。

...
201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然而,兩次不同的嘗試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在想象力與現實的權衡上,佐杜洛夫斯基與林奇似乎各自都犯了兩級相對的錯誤,這也讓《沙丘》有了“電影大師墳場”的外号。

...

...
大衛·林奇《沙丘》

時隔37年後,《沙丘》的第三次電影改編,嘗試由當下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名導丹尼斯·維倫紐瓦接棒。這無疑給被疫情陰影籠罩下的全球電影行業帶來了一絲新鮮氣象。

...
導演維倫紐瓦在片場

向來擅長空間、造型叙事與氛圍感營的維倫紐瓦,繼續發揮其專長,以他自己的方式将《沙丘》诠釋成一出太空莎劇,帶領觀衆步入厄拉科斯星球如夢般的茫茫沙海中。

...

空間、造型、構圖,顯然是維倫紐瓦電影最為重要的三大經典元素,也是構成維倫紐瓦個人印記式的“反類型”風格的關鍵所在。如今風格日趨成熟化之後的維倫紐瓦,鐘愛于用他自己所說的“詩意”影像去“包裝”來自他人創作的文本,用視覺上的出類拔萃率先“攻占”觀衆的觀影體驗。

...

...

...

回望《邊境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這兩部作品,則正是維倫紐瓦為奠基自己的風格所走過的道路。前者是類型片框架下的反類型嘗試,後者則是在文學作品改編、續作拍攝中對自身作者電影式影像策略的一次實踐。

...
2015《邊境殺手》

...
2017《銀翼殺手2049》

而在《沙丘》中,維倫紐瓦背靠着原著本身夢幻的氣質,在盡情“反類型”之餘,更是借勢将空間塑造得頗為奇幻,也将造型擺弄至極盡誇張,使它們承載起了人物情緒具象化的表達。而在構圖上,則進一步發揚了其慣用的“将被攝物體進行大小對比,從而産生視覺放大效果”的導演手法,譜寫出一部可視化的古典英雄史詩。

...

...

開場伊始,《沙丘》便基于文本之上的通道,在影像層面建立起了反類型的基礎。影片以黑屏獨白的“标語”作為開端:“夢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訊息。”

...

作為一部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維倫紐瓦選擇用這部小說中最為晦澀的夢境部分作為開篇,顯然是有駁于主流商業片的觀影期待的。這無疑是一種先入為主的“預警”,依據原作文本引導出維倫紐瓦作為改編導演的同質化内容,即反類型的影像。

...

...

...

而維倫紐瓦在影像層面也做出了呼應。低飽和度的色調,首先隔絕了“馬戲團”式好萊塢電影的趣味。而在神秘夢境中,眩目的沙暴裡隐約隻能看到輪廓的巨形造物與渺小行人的對比,配合着急促的配樂和沉悶的音響,強化了視聽的不安感。

...

而軍團遠景的“塊”與弗裡曼人近景的“列”的視覺形象對比,則配合着後續男主角保羅·厄崔迪的夢醒,在一種視聽危機感中直觀地傳達出影片主線叙事的任務。

...

...

...

某種意義上,這段開場的夢境便反映出維倫紐瓦在《沙丘》中采用的影像基本策略:“在影像反類型、反常規的基礎上,強調每場戲内空間、造型、人、物四者之間的變化、對比,并利用這其中的變化與差異來反映人物情緒的變化,由此便得以從中推動叙事開展。”

...

可以說,維倫紐瓦是在用一個個具象化、不斷發展的空間來推進叙事,就像意大利大師級導演安東尼奧尼在《奇遇》中所做的那樣,在一個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空間裡反映女主角的情緒變化,從而暗示着故事的走向。

...
安東尼奧尼《奇遇》

更為顯著的空間叙事案例,或許能更好地诠釋維倫紐瓦反類型影像下空間叙事的詭計。而厄崔迪家族在厄拉科斯的主城,作為幾乎貫穿全片的叙事空間,顯然是最好的例子。

...

影片《沙丘》中對于主城的集中描繪大體可以被分為三段、兩層。“三段”指的是厄崔迪家族剛來到厄拉科斯、主城被襲擊兩層叙事上的時間段落;“兩層”則是空間本身的層次,即城市内部與城市外部。維倫紐瓦則選擇“橫縱并行”,在兩個時間段落當中讓主城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覺面貌,從而來推進主線的“大叙事”;并讓單一時間段落上的不同空間層次産生些許差異,進而來推進一些人物自身的“小叙事”。

...

...

...

顯然,維倫紐瓦利用其絕佳的空間叙事能力,将《沙丘》這樣相對晦澀龐大的文本,用具象化的視覺造型空間,向觀衆們進行了一次“通俗易懂的翻譯”。可以說,維倫紐瓦導演以堅持自我的方式,較好地迎合了大多數觀衆的觀影趣味。

...

但科幻電影的核心終究是科幻,光有源于現實世界經驗與思考的空間構造,顯然不足以讓《沙丘》成為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科幻的源頭,是對不可知事物的陌生感與敬畏感;而這種超現實的“負面”體驗,正是科幻電影作品最深層次的觀賞趣味所在。《沙丘》原著中奇妙的造物觀,在維倫紐瓦獨特的造型能力下,呈現出了如詩般迷人的姿态。

...

早在《沙丘》之前,維倫紐瓦就鐘愛拍攝“巨物”。在前作《降臨》與《銀翼殺手2049》中,維倫紐瓦便毫不吝啬地用視覺上的大小對比,展現了其對巨物感的極度癡迷。由此可見,影片《沙丘》在某種意義上同維倫紐瓦也算屬性相合。

...
2016《降臨》

...
2017《銀翼殺手2049》

在《沙丘》原著中,巨物的存在顯然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作為厄拉科斯生态圈内至高無上的存在,巨型生物沙蟲在整個《沙丘》的故事裡無疑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存在。它在和不同角色交互之餘,更像是一種星球上的獨特崇拜文化,為《沙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大衛·林奇版《沙丘》中的“沙蟲”

而在維倫紐瓦的《沙丘》當中,作為巨物象征的沙蟲俨然成為全片叙事的“麥格芬”,幾乎所有主要人物都被警告過關于沙蟲的存在。而維倫紐瓦則從側面切入,為沙蟲這一“麥格芬”賦予模糊且不斷變化的形象,并将沙蟲形态的不斷變化作為叙事層面上的裡程碑。

...
藝術家 Alex Jay Brady 創作的概念圖

沙蟲幾次出現的造型變化,在影片中實際上也是對保羅成長過程的一種視覺補充。沙蟲最早出現,是保羅所看到的一副沙蟲壁畫。沙蟲的形态被縮放到比人類更為渺小,而相對應的,正是此時仍在平靜生活中接受這一新知的保羅,對于不可知事物還沒有直接的認識。

...

...

而沙蟲第二次出現,則是在沙漠之中張開了血盆大口。但維倫紐瓦在此依然選擇最大程度遮掩其直觀形象,用沙塵、運載機、被吞噬的香料采集車做了視覺上的遮擋。與此同時,保羅在香料的影響下,通過夢境的強制喚醒,第一次接觸到危險的陰影。他在開始警惕的同時,又對其真實面貌充滿好奇。

...

第三次沙蟲的出現,雖沒有保羅在場見證,但卻與保羅從生态站逃走的劇情緊密連接。沙蟲再次隻顯露血盆大口,但不同的是,此番吞噬的是活人,這無疑預示着危險的真正入侵。

...

...

...

直到影片的尾聲部分,沙蟲才真正展露其完全的面貌。保羅與沙蟲之間,這次不再有任何外部因素的遮攔或協助。保羅在其與母親一同逃亡的過程中,真正完成了領導者身份的轉變,真正擺脫了恐懼帶來的危險。此刻現出原形的沙蟲,則象征着對不可知事物的認知突破,造型上完全擺脫人造痕迹,其不規則的線條與彎曲,無不彰顯着去人類主義的美術傾向。

...

...

...

而回過頭來,身為觀衆的我們在“凝視”沙蟲時,實質上也站在跟保羅同樣的立場。保羅被迫成長的過程,與沙蟲在觀衆們的期待下逐漸浮現出的實際造型,也正反應了維倫紐瓦所認知的科幻的盡頭:“人類個體在面對浩瀚宇宙中的終極不可知事物時,最終依然能在坎坷中逐漸戰勝恐懼,最終得以‘進化’。”

...

...

...

抛開叙事,在單純的造型美術層面,維倫紐瓦依舊在踐行着反類型的宗旨。據說,維倫紐瓦禁止劇作人員去互聯網上搜索任何關于《星球大戰》的内容以求獲得靈感,這正反映出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維倫紐瓦導演渴望在視覺上颠覆傳統高峰式的科幻電影。”

...

而《沙丘》中的巨物(無論活物、造物還是建築)也無一不是如此。在造型方面,《沙丘》裡的巨物都顯現出強烈的簡約感,自然的線條、天然去雕飾的外觀、樸素的用途,甚至是源自原著中仿生物而非仿人類的機械設計。

...

...

影片中的一切巨大造物,在造型設計與構想上都突出表現自然感,并排斥人造感。這與經典科幻作品中所偏好的,在造物中展現出人類技術手段的傳統大相徑庭。正如同沙蟲粗糙而凜冽的自然外觀一樣,影片《沙丘》中具有科幻感的巨形造物,無不在傳達着屬于自然的一份原始性的戰栗與壓迫感。

...

...

...

某種意義上,維倫紐瓦将造物、生物、人類三者,在視覺設計上放置到了平等地位。三者之間在造型上平等的自然,緻使它們之間也都存在着同樣的凝視與反凝視的關系。

...

在萊托之死的片段裡,赤身裸體褪去人造裝飾的萊托,顯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人類個體,反而和空間、造物融為了一體。而維倫紐瓦顯然也将它們當成了一體的造物,賦予其整體一種古典主義美術式的造型風格。

...

可以說,維倫紐瓦将平等的幾者合在一起,制成了一副美學至上的藝術品。在人類缺位的造物世界裡,他以出彩的造型能力譜寫出一出視覺史詩,再次向世人展現了他從影生涯以來就始終在追求的光影中的詩意時刻。

...

作為一個擁有着龐大世界觀的系列故事,維倫紐瓦導演所展現的《沙丘》顯然隻是冰山一角。雖然從夢境的角度入手,對文本叙事進行再構造的最終效果,對于這樣一個過于龐大的故事體量來說不盡如人意。但維倫紐瓦在自己擅長的空間、造型方面又一次妙筆生花,以另一種具象化且生動富于變化的形式最終完成了叙事任務。

...

或許,維倫紐瓦對《沙丘》的演繹無法得到所有人認可。但身為一位和無數觀衆同樣的科幻迷,維倫紐瓦終究還是勇敢地描繪出了自己對于科幻世界終極幻想的圖景。

...

而對科幻作品的拷問,最終依然還是要落回到每一位觀衆的心中。在不可知的宇宙面前,在本能的恐懼之下,你要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又如何認定自己的價值?維倫紐瓦選擇相信人類的勇氣與開拓,而你又将作何抉擇呢?

...

作者| 黃摸魚;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