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均这个角色很难。
从表层上看,他是大宋的少年将军,这决定了孙均的扮演者必须是一名年轻演员。
因为《满江红》节奏很快没有大篇幅的人物铺垫,所以,孙均必须让观众第一眼就相信这是一个久经沙场、功夫老练的军人,全身散发着锐气和狠劲儿,面对其他角色时,在气场上不落下风。

同时,这个角色的内核复杂而精彩,矛盾且压抑,割裂又关联,极具张力。如导演张艺谋所说,孙均这个角色萧瑟肃杀,还很孤独。
他很年轻,但质感厚重。
沧桑历尽,最终寄居在相府篱下,看上去是少年得志的小小统领,杀伐狠辣,实则,自己也走不出“走狗”的骂声,但也不敢直面本心的忠肝义胆——不敢反,也不信反得动。

从文本上来看,他是贯穿全片的最核心角色之一,其三次反水的剧情是影片的高潮点所在,而这三次反水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次反水,是孙均和张大的互诉衷肠,实现人格上的觉醒,完成张大线的收尾。
第二次反水,要打破前面刚刚带给观众的感动,以极其逼真的反派表现欺骗观众,甚至为全片氛围留下一抹绝望惊悚感。

第三次反水,又以大量的台词来支撑,颠覆先前的孙均,直面其先前不曾流露表现的真我。这次反水不但要将《满江红》这个贯穿全片的“麦格芬”收回,更是孙均这个角色弧光的最终完成。所有的隐忍压抑情绪,都要在这次反水中释放,所有的割裂矛盾,都要在这次化解,但也要做到有条不紊,保证孙均和秦桧之间的对话有来有回,有情有理。

从表达上看,孙均是“保家卫国”和“记忆无法抹去”这两个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从张大等人的手中接过了这些精神,又要在最后一幕,将这些精神薪火相传给几千士兵,给银幕外的每一个观众,这也需要饰演孙均的演员在表演上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全片不能泄气。
他也是核心角色中,最年轻的一个。

所以,他的全军复诵,他的觉醒与选择,决定了《满江红》的格局和立意,决定了浩气与希望的传承和长存。他也是观众澎湃激荡心情的最高潮——张大口中这个不赌局赌人的计划,到他这儿,终于赌赢了。前面的种种壮烈牺牲,在孙均的牵引之下,有了明朗的意义和价值。

从文本到呈现都饱满的孙均,是易烊千玺的。易烊千玺接下了张艺谋导演的邀约,饰演了孙均这个角色。好像,放眼整个影坛,忽略所有复杂的场外因素,似乎只有易烊千玺年纪和质感合适,也有这个能力去尝试孙均这样的角色。易烊千玺也有着内敛、含蓄、安静的性格,这样的天性和孙均身上的隐忍复杂也颇为契合,好像他只要披甲持刀,观众便能从他的眼神中窥得孙均的性情。

易烊千玺适合去演孙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演成孙均。毕竟跟他搭戏的是沈腾、张译、雷佳音这些炉火纯青的演员,在监视器前盯着他的是阅人无数的张艺谋,对于他这样一个20出头的年轻演员来说,饰演孙均依旧是不小的挑战。

很欣慰的是,易烊千玺这次又成了。在张译、雷佳音这些实力派精准的表演面前,他做到了同台飚戏也不落下风。该收的时候收着,该释放的时候释放,麻木与感性的状态都松弛、自然、沉稳。尤其,尾声和真秦桧的对峙中,他为张大等人牺牲的悲怆心情,糅合在与秦桧镇定从容的较量中,没有用力过猛,同时又耐人寻味。难忘一句台词,“时时刻刻想,也时时刻刻不想”,大概是这样。

同沈腾、岳云鹏这些特点鲜明的演员对戏,表演形式和氛围很容易被对方带偏,但易烊千玺依旧全程保持着自己的氛围气场,在沈腾感染下隐忍让孙均的个性得以体现。

那些台词上的语气软硬和词句顿挫,那看似不经意不自知的沉静泪光,那种老成狠辣、少年锐气、杀伐凌厉和慷慨孤独,都有。易烊千玺把握得自然而有感染力。也让观众看得分明,这不是易烊千玺,孙均身上没他的影印标签,这就是一个困于泥沼最后挣扎到觉醒的英雄,让人感动又振奋。

孙均因为易烊千玺而活了起来,易烊千玺也因孙均再次证明了和一众顶尖演员对戏的本领,并且收获了一个独一无二、动人心处、锐利又怀柔的角色。似乎冥冥之中,孙均一直在等着易烊千玺,而易烊千玺也一直在等着孙均。戏里戏外,这个角色和这个演员之间都是有共鸣点所在的。

《满江红》和孙均,很难让人不联想起易烊千玺的另一古装作品和角色。《长安十二时辰》他同样饰演了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在正义和政治中有所徘徊的朝廷要员。他饰演的李必,最终守在黎民苍生前,不退。而他饰演的《满江红》中的孙均,最终守在家国忠义前,不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