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彩色故事片《春歸紅樓》,是一部拍得較好的農村題材的影片。
作品通過老縣長楊建一家人的矛盾糾葛,反映了黨的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各級于部帶領群衆醫治十年内亂留下的創傷,向貧困挑戰的精神面貌。觀後使人振奮,也頗得啟迪。
得到的啟迪之一是,領導幹部應有什麼樣的精神面貌。影片中的楊建和關漢達,分别代表了當前幹部隊伍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态。一種是象楊建那樣的,雖然身受十年磨難,妻離子散,但在重新工作以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恩怨。委屈。更沒有想到要如何保養自己、如何多活幾年,而耿耿于懷的是家鄉的貧困、人民的苦難。從楊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可以認識到我們黨之所以在遭反複折騰之後還有威信,還有能力領導全中國,除了制定正确的路線、方針、政策之外,就因為還有大批象楊建那樣的好同志、好幹部在努力工作。
黨中央多次重申,要各級于部振奮革命精神。強調這一點,當然是有所指的。當前,我們的有些幹部精神不那麼振奮,有松懈、渙散的現象。諸如關漢達夫婦那樣的人,自然不是向壁虛構的,而是有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的。關漢達等人,為什麼會失去當年的光彩,成為庸庸碌碌、修身養性、胸無大志的人呢?客觀原因也許有一些,如年紀大了,精力不支;十年迫害,吸取了消極的“教訓”過去辛苦工作,反而費力不讨好……不過,更重要的,恐怕還是革命意志衰退,對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不理解和反感,甚至頂牛,個人主義的東西擡了頭。關漢達的妻子孫英,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老頭子多活幾年、多當幾年“官”,以便保住房子、汽車、醫療等待遇;另一方面卻又表白自己“什麼官也不當,就在家裡養雞喂貓,這種精神狀态,同他們當年“沖鋒在前、不怕碰槍子”的革命精神相比,又何止相距十萬八千裡?從楊建關漢達這兩類幹部的對比·中觀衆們是不難明白應當向誰學習的。
得到的啟迪之二是,應當采取什麼辦法改變窮困面貌。過去,有人似乎認為脫掉窮帽子有一定的公式,什麼為“綱”,什麼為“主”,先抓什麼,後抓什麼……而忘掉的,卻是最重要的東西---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鹽堿地公社,顧名思義,那是個草木難生的地方,富起來談何容易!在老縣長面前,鹽堿灘的問題一大堆一個勞動日才八分錢,成群的光棍沒對象,不正之風很嚴重,人心不安想往外闖……用牢騷光棍的話來說,這裡“窮折騰了十幾年,折胸得鹽堿灘真成了林秃子的腦袋,不長毛了!”
楊建所采取的,并不是什麼驚人的方法,而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辦法。他沒有動用權力調給回銷糧、救濟款,而是分析了鹽堿灘緊挨着微山湖這個金飯碗的有利條件,采取先發動生産自救,搞副業解決眼前的吃飯問題,再來改造鹽堿灘的辦法。看來,在黨的方針指引下,根據當時、當地的條件和可能來發展生産,才是戰勝貧因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