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一生所創作的七部半電影(因為《壓路機和小提琴》是老塔一部畢業短片,僅算一半),說實話除了《壓路機》與《伊萬的童年》,其他的影片第一遍确實看的雲裡霧裡,正如李安所說:“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當然,看完讓我對于觀影方式有了全新的角度,是否可以放下對于劇情叙事的執着,僅僅欣賞人物内心情感的張力?特别是觀看《鏡子》時,叙事完全是按照老塔的内心剪輯,一種意識流,詩性電影手法。
當然奇怪的是,老塔是一個雙面性的人物,在看他寫的《雕刻時光》中,他開篇便指出自己是傾向于作者電影的,認為導演才是電影的核心。但雙面性體現在自己創作中的想法。首先,他認為電影創作必須是自由的,但是他又認為電影受觀衆所桎梏。其次,他認為表演與紀錄片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拒絕将兩種嫁接在一起,但是他又認為文獻和表演又不是水火不容的,在《鏡子》中最後一段便将紀錄片和表演結合一起。再次,,他認為自己的電影是沒有意象與隐喻的,而觀衆所說的“水”的意象在他每一部電影中都有所體現,但是他否定這個觀點,他認為“水、火”等元素都是自己生長環境的特色。當然他也承認在《鄉愁》電影中,他将俄羅斯房舍放在意大利教堂裡确實有隐喻的成分。最後,他又是一位不承認詩電影的詩人導演。。。對于以上矛盾觀點,老塔也有解釋,他承認自己前後不一緻,但作為藝術家本來就可以既制定規則又打破規則。(感覺有點任性)
同時,在《時光雕刻》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觀點是,老塔認為電影決定性的要素是節奏,進而嚴苛批判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認為蒙太奇是純粹理性的,違反電影本質。此外,他提出電影創作的實質就是如同雕塑家對待大理石一般,從海量生活事實的時間巨塊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成分。
最後,塔可夫斯基的創作電影順序是《壓路機和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鏡子》《飛向太空》《潛伏者》《鄉愁》(老塔正是因為在拍攝這部電影,在重污染地區呆了兩年而得了肺癌)《犧牲》。 以下照片的順序是我的觀影順序。
PS:老塔的電影我僅僅是在《雕刻時光》這本書了解一點,真正從電影裡獲取對于現階段的我确實挺難。。。但要真正能夠解讀這七部半電影還是需要繼續參考文獻和多次觀影學習。。。

...
《伊萬的童年》
...
《鏡子》
...
《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壓路機和小提琴》《潛行者》《鄉愁》《犧牲》《雕刻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