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表面上是一則兒童題材的故事,故事内核卻“非常成人”,是一則關于人類心靈成長的寓言。

...

它講述了一個幼兒園時期的小孩怎樣艱難融入集體生活,他在這個過程中在精神上、行為上不斷被閹割,被塑形的故事。

作為男主的小男孩方槍槍,有過融入幼兒園集體的意識和努力,不斷萌發的性意識被打壓,也有被集體故意隔離帶來的恐懼,最後選擇了反抗“同化”卻不能成功,隻好逃離。

在逃離的路途中,他的眼睛驚愕地發現,讓他一直不安的那種“規則”,在外面的成人的世界更是屢見不鮮。

影片在這兒戛然而止,頗有戲劇意味,也是點題的,這個結尾很加分。

...

鑒于原著小說的作者是王朔,且故事的建築背景有意一直都是紅牆、大院和深宮,那麼,這個故事又不單單想表現的是一個人心靈成長的艱難與不易,而還有更深的一層指向:

特殊時代,制度對個體需要的漠視,制度想要洗腦和同化它治下的每一個人,想要把每一個人都變成它可以徹底控制和壓榨的對象。幼兒園的一切就是“制度”的化身,代表了反人性的惡,而小男孩方槍槍對此的不适和反抗,則代表了人性中原初存在的對自由的向往。

影片中左邊一長串小女孩,右邊一長串小男孩,在老師的監督下,在巨大的廁所裡列成兩隊蹲坑拉粑粑一幕,讓人感覺個體真的被制度禁锢和扭曲成了一種沒有性格、缺乏尊嚴的工具。這一幕對“制度”的無聲批判的有力程度、這種隐形的震撼,我認為是完全可以載入中國的影史了。

...

影片的名字叫《看上去很美》,意味…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恰恰是“看上去很美”的表象的反面,結合影片的内核,以及影片背景裡一直明顯存在的那股淡淡的憂傷,你才可能明白影片創作者的真正意圖。

這樣的片子,在現在這個娛樂性至上的資本控制的時代,是不會有人再去拍了,再加上敏感而嚴厲的審核,拍了肯定也過不了。所以,具有這樣精神内核的影片自有其稀缺性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