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詞:

“我厭倦了這些病态的美景,除了自己我再無所求”

“一個女人注定會有孩子。養育他們,用耐心,自我犧牲,這就是女人的意義”

“俄國音樂,那我們怎樣才能理解托爾斯泰,普希金,從而了解俄國……你們沒人理解俄羅斯……但如果不通過但丁,彼特拉克,馬基雅維利,你也不理解意大利”

“在莫斯科遇我遇到過好男人,你們想要什麼,這個,你不要,因為你是聖人,隻喜歡聖母,裝成智者想把我關在房子裡,我就遇不到愛我的男人……你衣着難看,沉悶之極,這種男人,跟他上床比解釋為什麼你不願意更容易”

“衣櫃裡有件夾克,已經放了三年,回莫斯科後我要穿,我不再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最偉大的感情沒有接吻,沒有接吻……純粹,所以偉大,感情,沒說出口最難忘”

“聾耳隻聽得見 舊日父親窗外的雷鳴,堅實的肌肉在萎縮,如果老邁的耕牛,我身後不再有翅膀在夜幕中閃爍,歡宴中,我是燃燒的蠟燭,在黎明寄居燭淚,這,是誰的哭泣,有何驕傲,如何放下最後一絲歡愉,輕輕死去,隐匿在借宿之地,如何能像文字,照亮死後”

...

...

...
筆者

塔可夫斯基的《鄉愁》沒他們說的那麼邪乎,要知道制片地區為蘇聯/意大利,創作背景是蘇聯1991解體前,1983年的片子。

那問題來了,蘇聯有啥?愛森斯坦的電影眼睛派啊,蒙太奇與形式主義(分解),詩意電影( 多米尼克 ),長鏡頭與寫實主義(重構與記錄)

安德烈和多米尼克的雙線交叉蒙太奇叙事結構,層層深入詩人的夢呓;尤金尼亞和多米尼克房間對話反襯出多對靈魂救贖的無限渴求,肉欲相比對祖國的思念與對家人的分離顯得不堪一擊;

塔可夫斯基說他的電影裡沒有低俗的象征主義,沒有象征和隐喻,那他玩的一定是麥茨的電影符号(符碼、非線性叙事,詩的特點)。不然怎麼會讓一個八分鐘的燭火看我的昏昏欲睡,還有片尾的長(拉)鏡頭,片子看完,我在床上睡了四個小時才緩過來。

蘇聯這幫子人拍的東西總是晦澀難懂,文學上受普希金、 勃洛克、 萊蒙托夫 、果戈裡、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尤其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片子總要和“詩意電影”挂鈎(《鏡子》《伊萬的童年》《潛行者》、《犧牲》),所以觀衆會看的很痛苦,詩歌是主觀性極強的文學作品,不然中小學語文作文題,就不會出現“文體自選,詩歌除外”的要求了

單論情節很簡單,你說他是安德烈和女翻譯去拜訪一位作曲家,卻遇到了瘋子詩人的故事,一點沒錯。但他難就難在,你不僅要理解情節,還要明白這四個人物背後的身份象征,以及視聽語言中鏡頭的運用,蘇聯文學中的詩意文學,以及塔可夫斯基的詩性創作風格。

為什麼看這種片子一般觀衆會覺得難?

因為這是純粹的藝術片,他不是一塊清晰明了的黑闆,而是一塊電路複雜、系統編碼的平闆

如果你失眠,看這片子就對了

如果你要考研,看這片子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