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无剧透,请放心食用。】
冯小刚执导的《回响》是一部心理悬疑剧。
这部剧的亮点不在于要侦破的案件有多么离奇,凶手作案的手法有多么高明。
它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也就是审讯调查的过程中,所有嫌疑人、证人耐人寻味的供词上。
就如同一场罗生门,每个人说的话都可能是假话。
本剧的女主角冉咚咚是一位刑警,而本剧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线指向她所调查的案件,另一条指向她的家庭,她的丈夫。

作为刑警,冉咚咚要通过审讯,从嫌疑人和证人的供词中找到案件的真相。作为妻子,她也要从家庭的日常交流中找到丈夫隐瞒的真相。
总之,一个人的话语,多多少少会暴露他内心的隐秘。
我们每个人都说过假话。人心里真正想的,与他说出来的往往不一致。
假话也分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杀人凶手会有意撒谎,目的是掩盖犯罪真相。
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撒谎,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尊,以及照顾他人的感受。
人都会无意识的维护自尊,社会化交往培养的同理心,也会让我们无意识的照顾他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会说不少假话,但大多是无意识的。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一回家父母就问他考得怎么样啊,他会无意识地回答“不知道”。
如果父母再多问几句,孩子可能会恼羞成怒,大吼“别问了!烦死啦!”然后冲回自己的房间锁上门……
我相信以上这个场景,大多数人应该都比较熟悉,或者说比较容易理解。
孩子说“不知道”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成绩,而是为了维护自尊,下意识地将谎话脱口而出。
然而,这句谎话没有经过刻意编排,它就像应激反应一样自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父母的追问。
我们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便可以这样将孩子的内心活动还原出来。
但实际上这一切的发生,只有一瞬间。所以我才强调,孩子的谎话是无意识的,并非有意为之。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大多也是在无意识中讲出来的。
即便它们很多是假话,但其中仍然蕴含着一些我们内心不愿面对的真相。
精神分析学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的话语表面上看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真身,则隐藏于潜意识的水下。
其实,《回响》里的案件审讯,和所有人物日常交流的方式,就已经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了。
冉咚咚对别人说的话进行质疑、追问、分析、引导,就是在一步步揭开对方的内心,窥探对方的潜意识。

《回响》就是一部深挖所有出场角色潜意识的心理悬疑剧。
如果你对罗生门式的故事感兴趣,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回响》应该是你的菜。
说完亮点,再说说本剧其他的特点吧。
一般来说,影视剧是非必要不使用内心独白的。
因为影视剧不同于小说,它是视觉化的艺术作品,它比小说更具体一些。而小说则比较抽象。
影视剧擅长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对白这些比较实在的,可视化强的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
而小说则擅长借助文字对人物做大量抽象的心理描写。
如果影视也像小说那样使用大量内心独白来表现故事,就无法体现影视作品的优势,变得和小说一样了。
然而,《回响》中还是穿插了一些内心独白的。
尤其是在悬疑剧中,角色使用内心独白来做自我剖析,就会过早透露太多的信息,从而破坏掉一些悬念。
所以,我的理解是冯导故意这么做的,又或者说,是“不得不”这么做的。
如果一部悬疑剧敢在前期透露很多信息,一定是后面埋了很大的反转。
由于之前透露的信息诱导观众产生“我以为是这样”的误判,结果反转来了“居然不是这样”。否则不能解释这些内心独白的用处。
通常情况下,内心独白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对白。
之前提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难免撒谎。而内心独白是自己讲给自己听的,没必要撒谎。
也就是说,内心独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我才说冯导敢在悬疑剧里使用内心独白,一定是“别有用心”。
可见内心独白确实是这部剧的一个特点,至于它会不会成为一个真的亮点,还有待后期观摩……
另外再补充一点,女主冉咚咚的丈夫叫幕达夫,是一位文学教授。
而民国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文人,叫郁达夫。郁达夫一生情史复杂,结过三次婚。
他曾婚内出轨,给第一任老婆戴了绿帽,娶了第二任老婆后,这位第二任老婆也给他戴了绿帽……
一个幕达夫,一个郁达夫,我相信这个名字不是巧合,应该是隐喻了什么……
其实,我在看剧之前,读过《回响》的原著,已经知道了结局。
不过剧版《回响》目前播出的几集仍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后续发挥稳定,值得补写影评,我会回来补写的。
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大结局,所以我会去写那个给我带来最大震撼的人物。(为了不影响网友们的观剧体验,我就先不说ta是谁了……)
也就是说,如果回来补写,我的主题已经定好了——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句名言:一个人的性格就是ta的命运。
我将会围绕这个人物的性格,梳理“性格是如何埋下痛苦的伏笔,并最终决定ta的命运”的……
最后,我想再重复一遍那句话:“每个人都有可能说谎。”
不,准确来说,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说谎,有时候甚至说到连自己都快信了。

也许,我们的谎言不是为了骗别人相信自己。也许,我们最想骗的,就是我们自己。
就如同这部剧的剧名《回响》一样,你说出每一句谎言,最终都变成了回声,折返而归。
我们最想听到的,并不是别人对你的谎言作出的真实反馈。
我们想听到的,只是自己谎言的回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