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优秀
看完电影以后,不禁感叹毕赣导演的审美无疑处于当今中国导演的第一梯队。即便暂且抛开叙事内容不谈,仅凭其画面构图、调色、场面调度、M83的配乐与音效设计便已值回票价。

第一篇:听觉
主角名为“邱默云”,一个“默”字,已然暗示了声音的缺席。本篇中,被称为“迷魂者”的男性角色更近似麦高芬式的存在,我认为导演是将"电影"这一事物投射在了他的身上,而另一位男主角则如同黑色电影中的侦探,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逐渐深陷泥沼,最终为获取前者身上的某种声音,甘愿放弃了自身所处世界的一切声响。作为开篇,本章或许不易迅速将观众代入剧情,却极为精准地奠定了影片的整体氛围。

第二篇:味觉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座荒废寺庙之中。开场几人胁迫僧人模样的男主角带领他们搜寻被遗弃的佛像等物以变卖谋利。随后,男主将代表自身“苦痛”的牙齿吐出,由此诞生的“苦妖”便与他展开了一场关于“世间至苦为何”的对话与纠缠。中段背景持续播放的鼾声,配合银幕上浮现的“苦”字,成功营造出令人不适的感官体验——导演在此将“通感”运用得恰到好处,毕竟鼾声所引发的不快,是大多数人能够共鸣的切肤之“苦”。

第三篇:嗅觉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是我最偏爱的一个篇章。首先,此处的男主角真正具备了完整的“角色感”,形象更为立体,也更贴近传统叙事中的主角定位。故事主线清晰:讲述一个骗子男主如何带领自幼失怙的小女孩骗取富人的钱财。然而即便在叙事性最强的段落中,导演仍未放弃注入个人思考——关于“人一旦失去什么,便再难找回”的命题。我认为影片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通过情节引导观众自行思索。结尾处,富人让小女孩嗅闻一封烧焦的信件,她虽道出一些内容,但其真假并未告诉观众,影片也无意揭晓她是否真正拥有这种特异功能。戛然而止的处理,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第四篇:触觉
本篇章采用长达三十多分钟的长镜头,虽是毕赣导演的标志性手法,观看时依然深感震撼。开场色调统御为“红色”——鲜血的颜色,象征着暴力与欲望,而本章内容亦紧扣这一视觉主题,讲述人类与吸血鬼之间一段异色的“爱情”故事。背景设定在1999年的最后一夜(不知道有没有neta《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片中角色所说的"世界末日"降临的晚上。这一夜,男主开场便坦承欲望是想与人亲吻,而女主的欲望则是渴望咬噬一次人类。随后枪支的出现,一声枪响击碎灯光,象征男主堕入黑暗之境——吸血鬼的地下世界。片中贩售的“延时药”,表面上是壮阳之药,实则蕴含更为隐晦的隐喻。男主中枪后因药效延长了生命,恰好呼应片头那句“电影能延长人三倍寿命”——在此,电影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延时药”?结尾日出刹那,镜头自船内移至船外,画面比例也随之变化,宛如切换至全画幅,完成了一次视觉与概念的双重升华。

贯穿全片的线索,则是关于“迷魂者”与“大她者”的设定。开场以一张燃烧的纸为引,纸尽火熄,剧院显现,其中的观众又与最终以光影形式呈现的观众彼此呼应。开篇采用默片形式,而影片结尾,“大她者”将“迷魂者”置入一台机器——即她口中早已无人问津的电影术装置,并在此中为整个故事画上句点。此处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但仍可隐约感受到导演的某种表达意图。此外,每个篇章皆以男主角从梦中醒来开场,进一步强化了影片整体的梦幻质感。

片中亦不乏诸多迷影情节,例如第四篇章中的一段快进画面,人群观看的电影正是影史早期的《花园里的园丁》。处理手法颇具巧思:现实中的人物行动迅疾如风,而他们面前银幕上的电影却以正常速度播放,暗合了电影的“延时”特性。整部电影以“电影是造梦机器”为前提展开,这也为片中诸多超现实情节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依据。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大制作艺术电影。正如《信条》中的那句台词:“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这160分钟,是一场珍贵的造梦之旅,值得观众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