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當代人精神内耗的主要原因,是一邊悔恨過去,一邊焦慮未來,唯獨不去關注當下。


最近,芒果新上的一檔綜藝節目《燦爛的花園》,看完兩集後覺得很有意思。

說它很有意思,倒不是因為節目的編排有多巧妙。它最大的亮點,反而是不刻意編排。

上到節目的制作團隊,下到參與節目的嘉賓,都展現了一種漫無目的的随機性。

...

觀看這檔綜藝很像是在海邊散步。偶然低頭一瞥,發現一顆形狀奇異的貝殼,便撿起來把玩一番……

海邊散步和撿貝殼,都令人心情愉悅。但這步并不是刻意散的,貝殼也不是刻意撿的。放松一點,反而更容易收獲意外之喜。

許多常見的綜藝節目都會給嘉賓布置任務。節目需要預設一個目标,所有人都朝着那個目标一起努力,并盡量赢得一個滿意的成功的結果。

這類節目會給人緊張的快感。但《燦爛的花園》給人的目的性不強,更注重體驗,看輕結果。

...

不同于其他真人秀,明星上綜藝總有一種單純趕通告,被迫營業的感覺。

可能對他們而言,參加綜藝隻是工作,不是生活。但這個節目不一樣,它誠意滿滿地還原了張頌文等一衆明星嘉賓的真實生活狀态。

這檔節目屬于慢綜藝。嘉賓在農村種花,聊天,做飯,欣賞他們的閑情逸緻,可以釋放我們在都市生活中的快節奏壓力。

我很喜歡節目中那些關于植物的科普知識,專業、有趣。嘉賓沉浸式體驗種花養花的樂趣,也讓觀衆沉浸在綠色植物營造的治愈氛圍中。

...

綜藝的本質是讓人放松。我感覺看這個節目就像做了個心靈spa,療愈效果顯著。張頌文在節目裡的松弛感,也是一種很值得倡導的生活态度。

《燦爛的花園》的節目魅力,其實就是由張頌文的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

既然節目沒有任何編排,那麼張頌文就可以徹底做自己,盡情釋放自己的個人魅力。讓觀衆了解他除了有我們熟知的演員身份,還有更可愛的生活化的一面。

...

這檔綜藝吸引我看下去的點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我對張頌文本人的興趣,随着節目的進展而變得越發濃厚。

他的天馬行空,他的随性而為,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他接下來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舉動。

張頌文在節目裡的表現,可以說得上是奇奇怪怪,但又可可愛愛。

比如,他會在聊着關于節目的話題時,突然被車窗外的羊群吸引,開始岔開話題講羊糞對養花的幫助。

說着說着,他又突然要求停車,跑去和羊群的主人攀談,順便拿走一些羊糞作為養花的肥料……

...

不僅如此,第二期節目裡張頌文還因為看見屋外放煙花,就開始好奇那裡為什麼會放煙花,還拉上所有人陪他出門一探究竟……

當時天已經黑透了,村子裡的夜晚又沒有路燈,周圍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土路也非常颠簸。出于安全考慮,一行人走出去沒一會兒,又無奈地選擇半路折返……

面對張頌文莫名其妙的想法,大家夥起先都一臉震驚,林家川率先大喊:“神經病啊!”馬嘉祺也在出門後,發出困惑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
...

整個出門尋煙花的過程,真是又荒誕,又好笑。

乍一看,張頌文居然也有思維跳躍,不着調的一面。然而,仔細想想便會明白,張頌文這麼做無非是想拓寬自己的閱曆,也間接地告訴年輕演員,要對生活保持好奇心。

...

那些跟随張老師學習演技的年輕演員有沒有好奇心我不知道,反正我對張老師太好奇了。

我認為最好的快樂,就是未知的快樂。作為觀衆,我完全無法預判張頌文下一步會做什麼,這反而讓這檔節目充滿驚喜。

如果說節目裡的所有明星嘉賓構成了一個圓,那麼這個圓裡的圓心就是張頌文。明星嘉賓們來到張頌文的家中,都會受到張頌文的牽引。

他們之間的交談,從任意一個想法、話題的展開,都可以不斷地向下深挖。

張頌文看似思維跳躍,不着調,但細細想來,但凡是由他牽引的話題,都會給我們帶來滿滿的收獲感。

他對于生活和工作的見解,都充分展現了他的精神内涵。尤其是當他聊起演戲的話題時,那種認真專注的神情,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演員工作的虔誠之心。

...

張頌文的個人表現,和節目的呈現效果看似随性,但内在主旨并不散漫。

張頌文的愛好是種花,理想是演戲,但兩者的原理相通。節目内容實現了愛好與理想的高度統一,整個節目的氣質和張頌文本人的氣質高度契合。

畢竟,植物需要紮根土壤才能長得好,演員需要紮根生活才能演得好。看張頌文種花養花,就能理解他為什麼可以把戲演好。

...

而且,張頌文還喜歡打磨木料,可以對着一塊木料仔細打磨許久,這或許和他對演技打磨的态度是相似的。

張頌文喜歡在大白天跑進小樹林,閉上眼睛讓自己進入心流,鍛煉自己的想象力。這個看似莫名其妙的行為,其實也是為了保持他作為演員的敏感度。

張頌文坦言自己的生活愛好,很少需要和别人一起完成,可以理解為他是個喜歡獨處的人。

然而,喜歡獨處的人一般不太願意主動社交。但張頌文對他人卻抱有天然的好奇,他會主動和村子裡的人攀談,會主動跑到别人家裡串門。

靜若處子,動若瘋兔,用來形容他再合适不過了……

...

張頌文說:人要對生活保持好奇,要創造閱曆豐富自己。

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價值觀。去别人家會認真觀察細節,哪怕是看到一張照片,也會習慣性地分析人物。

仿佛在他的眼中,總有無數有趣的事物,正等着他去探索。

...

張頌文骨子裡的浪漫,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有個小細節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他深信植物是能夠聽得懂人話的。由此可見,他喜歡養花種花,是因為他深信植物像人一樣有靈魂,需要被用心呵護。

雖然他引用達爾文的書去論證自己的信念,但在我看來,植物能夠聽懂人話,還是有些匪夷所思。

畢竟,人和人溝通都很費勁,植物和人甚至都不是一個物種,又怎麼聽得懂人話?我認為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

其實,當張頌文說這段話的時候,我腦海裡突然閃過辛波斯卡的一首詩,《植物的靜默》。

在這首詩中,辛波斯卡認為人與植物的交談是“單向”的,人隻是單方面的訴說,至于植物能否聽懂我們的話,我們無法證明。

我相信植物在聽,我相信它會懂,這份相信也不過是一廂情願。

然而,辛波斯卡明知道植物「不可能」聽懂人話,還仍然堅持向植物訴說的舉動,賦予了整首詩一種悲觀主義式的浪漫氣質。

張頌文不同于辛波斯卡之處,是在于他真的深信植物能夠聽懂自己,理解自己,即便植物永遠不會開口應答,永遠保持着靜默,他仍然如此堅信。

從這一點來看,張頌文比辛波斯卡更樂觀,也更浪漫。

或許是出于這樣樂觀的浪漫精神,才讓張頌文如此珍視當下的生活。

憂慮過多的人,容易行動遲緩。因為想得越多,越發現值得做的事很少。

當代人精神内耗的主要原因,是一邊悔恨過去,一邊焦慮未來,唯獨無法關注當下。

而張頌文用親身經曆告訴年輕演員,要多體驗生活,多觀察生活,實際上也是倡導人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當下。

...

我們看過張頌文在熒屏上塑造過許多鮮活豐滿的人物,其實是源于他本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的鮮活豐滿。

《燦爛的花園》号稱首檔無劇本即興真人秀節目。然而,無劇本模式成功的前提,是嘉賓本身要足夠有料,才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很顯然,張頌文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精神世界足夠豐富,足夠浪漫,他的人格魅力足夠支撐起這樣一檔綜藝。

我很期待在後面的節目裡,看到他更多有趣的表現。也期待他能說服我,讓我也愛上植物。

以及,他對于植物、生活的那份浪漫的信念感。

...

ps:

辛波斯卡的那首詩原文如下:

《植物的靜默》

我們之間的熟悉,是單向的
進展的相當順利,我知道
葉片、花瓣、穗子、球果、莖幹為何物,
四月和十二月将對你們做些什麼。

盡管我的好奇得不到回應,
我還是特意向你們其中一些俯身,
向另一些伸長脖子。

我已擁有一系列你們的名字:
楓樹、牛蒡、獐耳細辛、
槲寄生、石楠、杜松,勿忘我,
你們卻沒有我的。

我們正一起旅行。
同行的旅人總是閑談,
交換看法,至少,關于天氣,
或者,關于一閃而過的車站。

不可能無話可說:我們擁有太多共同的話題。
同一顆星球使我們彼此聯系在一起。
我們投下影子,依據同樣的定律。
我們試着理解事物,以我們自己的方式。
那些并不知曉的事物,使我們更為親近。

我将盡我所能解釋這一切,随意問吧:
雙眼看到的事物像什麼,
我的心髒為了什麼而跳動,
我的身體為何沒有生根。
但如何回答無法提出的問題,
尤其是,當提問者如此微不足道。

林下植物、灌木林、草地、燈芯草叢——
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隻是獨白。
你們都沒有傾聽。

與你們的交談是如此必要,卻不可能。
如此緊迫,卻被永遠擱置,
在這倉促的人生中。

燦爛的花園 (2024)暫無評分2024 / 中國大陸 / 真人秀 / 張頌文 林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