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金陵十三钗》,有一次被感動到了。

南京,自古以來是成就帝王将相的風水寶地,有六朝古都之稱。可一夕之間,南京淪陷。1937年的南京宛如人間地獄,侵略者殘忍無道,他們的屠刀揮向老弱婦孺。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城内血流成河。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發生于被屠城後的南京,一群女學生和秦淮河岸女人之間的故事。

一群女學生,他們處于最美好的年華,南京大屠殺之後,她們集聚于美國人創辦的教堂裡,他們的眼神裡帶着不谙世故的天真以及對于城内侵略者的惶恐。

後來,這個地方來了一群女人,她們是截然相反的一群人,她們以賣笑為生,舉手投足之間便風情萬種。

外國友人,女學生,風塵女子,不同世界的三種人,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交集,卻因一場戰争使他們的命運緊密相關。那間教堂成了這群人的容身之所。大街上的屍體堆積如山,數日前的場景曆曆在目,他們比誰都要明白,一旦走出這間教堂意味着什麼。

女學生瞧不起那群女人的搔首弄姿,她們也看不上這群小女孩的故作清高,兩撥人之間井水不犯河水,殊不知危險正悄悄降臨。

侵略者他們将目光轉向女學生,隻要交出女學生,便可保教堂平安。在他們殺死那些女孩的親人之後,卻讓女孩們唱詩為他們助興。誰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大家心照不宣,以結束生命來逃脫這次厄運。

...

關鍵時刻,是這些女人出來救了她們的性命。玉墨出生于良好的家庭,十三歲那年不幸淪落風塵,看着這些本該天真爛漫的女孩子,她實在不忍心她們像自己一樣邁進痛苦的深淵。還有其他姐妹,她們本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不得已輾轉于紅塵之中。

她們也是人,對死亡有着極大的恐懼,來到教堂本是為了避難,可她們大多數人如玉墨一般,對同胞有着憐憫之心,心中充滿道義,即使心裡害怕,也毅然走出那扇大門。

古詩有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似乎這些女子曆來被冠以惡名。過早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深谙世故,她們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曲意逢迎,可她們也曾是一個渴望被愛、被關心的孩子。

國難面前,面臨生存與道義的選擇,她們選擇了道義,她們沒有刀槍,沒有尖銳的筆鋒,在這之前她們隻是一群拼命想逃脫死亡的普通人,可命運讓她們成為了女英雄。

前幾年有人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應該選擇原諒。自古以來,戰争必然會有流血犧牲,而挑起戰争者更是不值得原諒的。那些人說這話的是否想過南京三十萬同胞,想過曾經多少實驗結果來自于那個非人的實驗室,想過潘家峪慘案……還有無數革命前輩們的血淚,今天的太平盛世是多少人曾經夢寐以求的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牢記曆史,不忘使命,才能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