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之前當然接觸到了很多先期的影評,大多數似乎認為這是一部嘲笑拿破侖的諷刺喜劇,一度導緻不太想去看,但是最終看完之後,我覺得很多人也許并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這是真正的拿破侖迷弟電影。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的處決,這裡實際上是第一個暗示,為什麼用王後的處決而不是更加重要的路易十六國王的處決作為開場?就是第一次用女子象征國家,封建舊法國的毀滅和其代表女子的隕滅是一體的(這個紙醉金迷的所謂絕代豔後作為腐朽的洛可可時代的代言人實在太貼切)。随後我們會看到約瑟芬作為拿破侖時代法國的象征。

然後拿破侖出場見巴拉斯的第一場戲很短暫,但是一個表情顯示了還是羽翼未豐的他對于政客的蔑視。此外還第一次點出了拿破侖弟弟呂内安之于拿破侖的重要性(呂内安作為一個更好的政客四處奔走在拿破侖的上位中有很大的作用),當然如果不清楚曆史的話确實看不到這場戲的意義。

土倫的戰争戲對我而言是第一個驚喜。沖鋒中拿破侖坐下的駿馬被擊斃。請注意這是曆史上真實發生的細節,,随後拍拿破侖身先士卒爬上雲梯登上城頭肉。先登之功在中外冷兵器時代都是最高的戰功,更何況是更危險的熱兵器時代。從曆史細節專門中找到這個場景,然後更加血腥因而更加震撼的還原,到這裡你說雷老是不懂曆史或者是想抹黑拿破侖,我是不相信的、

随即約瑟芬出場,這裡是争議的焦點。這個約瑟芬比我看過的任何一本拿破侖傳記記載的都要更可愛,也和曆史中的約瑟芬相距甚遠。曆史上的約瑟芬在遇到拿破侖之前已經作為當時政壇交際花遊走于自己的權貴情人之間,并且在拿破侖上升的道路中提供了助力,而電影裡的約瑟芬楚楚可憐遺世獨立。

她初見拿破侖時說:“她和丈夫被關進監獄,丈夫很快被處決了,她被告知唯一避免處決的方式是懷孕,因此為了生存做了很多不得已的事。”這顯然不是真實的約瑟芬,更不是當時法國道德觀念中的交際花,這是雷老現代人道德觀念下可憐的女子,可不就像當時病急亂投醫的可憐法國人民,從吉倫特派到雅各賓派,從督政府到執政府,受盡蹂躏苟延殘喘。

人民呼喚英雄,人民呼喚專一的英雄。專一從來不應該被當作是抹黑(盡管亞曆山大大帝、凱撒和拿破侖這樣的人從來都不專一,至少不是現代人理解上的專一)。終其一生的确約瑟芬一直是拿破侖心中最重要的朋友和伴侶,無數流傳後世的信件之外,在1815年約瑟芬去世後拿破侖安排了兩天的國家默哀,可能也是他自己方式的專一吧(1800年美國的華盛頓去世時他安排了十天的國家默哀,不過數字不能說明重要性,1815年顯然拿破侖有迫在眉睫的戰争需要處理)。

至于很多影評嘲諷的橋段:把拿破侖兩次回國的原因歸咎于約瑟芬,這顯然不是類似于XX秘史之類的胡亂狗血改變,而是用約瑟芬寓意政局:

第一次的歸國是拿破侖在意大利的戰功被督政府的紙醉金迷敗壞,可不就是法蘭西在辜負她的英雄?用約瑟芬出軌的情節象征這一點無比貼切,急不可耐歸程的拿破侖到底是要重新奪回法國還是重新奪回約瑟芬有區别嗎?兩者本就是一體的,所以随後的情節也不是庸俗地痛打小三而是痛打督政府。

第二次的複辟,電影中是因為看到沙皇亞曆山大一世見約瑟芬的報道(這次拜訪是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但絕非片中暗示的八卦),一個曾經的敗軍之将,以勝利者的姿态踏足法蘭西。居高臨下帝國曾經的皇後,這難道對于拿破侖時代的法國人民不是侮辱性極強嗎?如果鋪墊複辟的背景,既然無法長篇累牍叙述維也納會議挑梁小醜分贓的爾虞我詐,不能浮世繪般刻畫王黨回歸後法國人民的雙重壓迫,這是最簡潔的寫意了。

因而約瑟芬的犧牲就是法蘭西的犧牲,拿破侖的加冕和約瑟芬的退位都是“為了法蘭西的利益”,因而約瑟芬在滑鐵盧前的香消玉殒也預示着法蘭西的失敗(同樣是曆史真實發生的巧合,作為寓意象征的最後一筆),和開頭的瑪麗皇後呼應完成結構。拿破侖在片中說,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法蘭西的福祉,在他之後法蘭西的确再也沒有回到當時的榮光,專一的丈夫和專一的愛國者,這也是一體兩面的呼應。

如是,約瑟芬的故事和鐵與血的戰争草蛇灰線互相呼應,如同交響曲的柔闆和強音共同推進,演奏完拿破侖傳奇的一生。

歸根結底來說,如果想要用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刻畫拿破侖的傳奇一生,簡化不可避免,而這種托寓象征的寫意也許是最好的,不同的人從中看到不同的東西。這的确也是對商業的妥協,但那些叫嚣着拍得不如《戰争與和平》的人,也許不知道最好的一版1966年《戰争與和平》導演所指導的《滑鐵盧》票房慘敗,直接導緻了70年代庫貝裡克版《拿破侖》的流産(電影開始有一個細節是約瑟芬兒子向拿破侖請求父親的唯一遺物配件,拿破侖發現大革命殺死的貴族太多留下的佩劍太多而且都沒有刻名字,因此從倉庫中随便找了一把給給他。這也許是片中最接近庫貝裡克風格的殘酷玩笑)。對于史詩片的粉絲來說,能有這樣一部執行近乎完美的拿破侖電影上映已經心滿意足了。

最後,當然要提到電影最好的部分:戰争戲。從角鬥士到天國王朝,哪怕是規模較小的羅賓漢和最後的決鬥,雷老都排出了最好的冷兵器戰鬥,這一次他從全面戰争:中世紀2升級到了全面戰争:帝國。近代熱兵器戰争中火炮轟鳴的無序和排隊沖鋒的迂腐相交織的美感在這裡完美的展示,從土倫到埃及到奧斯特裡茨到博羅季諾到莫斯科大火到滑鐵盧,每一場都在有限的時間内拍出了每一幀都可以做油畫的靓麗效果。

如果說雷老這個英國人有什麼私心的話,我覺得隻是在滑鐵盧戰役最後威靈頓似乎應該更狼狽一些離崩潰更近一些才對(當然即使拿破侖赢得了這場會戰經濟後勤也注定了他會輸掉這場戰争)。希望導剪版能加上意大利戰役和萊比錫戰役的部分(這兩段的省略尤其是後者十分影響情節,仿佛是拿破侖直接因為進攻俄國失敗才退位)。

幾年前我在另一篇影評(偉大者注定獨行——《亞曆山大大帝》中的曆史和改編 )中寫道:

曆史愛好者眼中最好的史詩電影,并不是《角鬥士》一類,借助一個虛構的人物(麥克希姆并無其人也沒有類似的原型),串起一段并不精彩的曆史(相較康茂德的倒行逆施和心裡障礙,他死後在羅馬城大街上縱馬拍賣帝國皇帝之位的近衛軍,以及内戰中憑借合縱連橫和鐵血強軍勝出的日耳曼皇帝塞維魯似乎更為引人入勝),而是毫不膽怯的以曆史重要人物為中心,描繪曆史重大事件,而且對于人物的動機和事件的邏輯給出合乎情理的解釋(真實的情況恐怕早已飄散在時間中而不可得了)。

《亞曆山大大帝》是這樣一部電影,《拿破侖》也是,至少在我看來,雷老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