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既真實又魔幻。故事背景設定在重慶縣城,叙事主線是尋人(女兒/丈夫),風格類似餘華《文城》以及格非《望春風》,由于中國的社會結構,城鄉流動與時代變化的關聯性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命題。賈樟柯運用了很多手段來塑造這種真實感,比如電影音樂的設置。不絕于耳的拆遷聲,情感飽滿的旅遊宣傳廣告。從某種角度來看,三峽确實就像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一項世紀工程。但在普通人看來,卻是“敬畏與灰心”兼有的。小馬哥的死或許象征了時代激流中底層青年的一種命運。青年是社會上的邊緣群體,處于獨立的邊界。片中出現了周潤發賭神、83版射雕英雄傳。他們接受着港台文化,在社會與文化的劇變中生長。做保姆,或是像小馬哥一樣“行走江湖”。與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謀生計的中年人相比,他們似乎擁有革命性,擁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但這兩個角色都體現出了強烈的依賴性、空虛與彷徨。三峽移民群體屬于“不被看見的人”,用現在的理論來講,他們的消費能力弱,沒有人在意他們的需求的“不被看見的”少數群體。水下的亞特蘭蒂斯。
刻意設置魔幻情節?這種對少數群體的講述也是一種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