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意思了啊啊不愧是神作我怎麼現在才看這部,從現在開始喜歡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
  看原片之前沒看簡介真是太爽了,完全預料不到故事走向。明明就是很經典的人格分裂犯罪設定,為什麼可以拍得這麼精彩啊啊。
  開頭瑪麗恩與男友山姆出場,交代兩人矛盾:瑪麗恩想結婚,但男朋友山姆要給前妻贍養費,還要償還父親債務,就差把不情願寫在臉上。下意識以為瑪麗恩和男友這倆就是故事主人公,聯想各種情殺畫面。沒想到瑪麗恩竟敢攜公款四萬美元駕車潛逃(不太理解瑪麗恩的犯罪動機,她想要替山姆解決經濟困難然後實現結婚的願望嗎,這也太瘋了)。看起來很純良的女主居然做出如此大膽的行動,莫非她隐藏了自己心狠手辣的一面?可下一秒又做賊心虛,遇到警察就亂了陣腳。
  不得不說瑪麗恩老倒黴蛋了hh,四萬揣包裡還沒捂熱就碰上警察攔路,又好巧不巧對方是盡職盡責的類型,差點追究到穿幫;好不容易擺脫警察,又頗為不幸地住進人格分裂症患者掌管的汽車旅館,然後在那裡葬送自己的生命……
  (偏個題莫名想到《無聲言證》,劇情不相似但那種心裡跟着人物行動上上下下的緊張心情很像……或許更像《窺探》?犯罪者絞盡腦汁隐瞞罪行,然而總是出現意料之外的狀況,破綻百出。)
  浴室那段過後女主居然真的領盒飯了,這又是我萬萬沒想到的。到後面才知道真正的主人公原來是諾曼。因為瑪麗恩是犯了錯的,又先入為主地認定她是貫穿全片的主角,即使覺察到諾曼的話語不太對勁,也下意識地聽信了幾分,尤其是關于他家庭的故事——比如他說父親死後母親獨自養育他長大,母親後來又遇到另一個男人但也死去了,兒子無法替代情人;說母親病了、掌控欲強。當然在這之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他認定母親還活着。畢竟他連自己也騙過了,很難不被他帶跑。
  當瑪麗恩向他提議将母親送去某個地方,諾曼臉色驟然變得陰暗。他說人們通常用“某個地方”代指瘋人院療養院,諷刺人的“好心”;他認為母親有病,但沒有害,他甘願被母親控制。出現母親所在的另一屋子的意象,讓人想當然地認為母親的确存在,諾曼所說的控制是外部控制、個體對個體的控制,後來才知道是指内部的大腦意識、同一個體的不同人格的控制……當時沒注意他有意隐瞞人是如何死的,完全被諾曼的情緒帶偏了,隻覺得諾曼是個可憐又可悲的人——被親生母親道德綁架、被血緣關系牢牢束縛,結果自己也成為母親的共犯,幫着加害者欺負自己,不斷扭曲自我認知來合理化母親情感虐待的行為。
  “我們都在各自的圈套裡,被卡住了,且我們永遠無法擺脫,我們又抓又扯,但隻是在空中,隻是對着自己,即使用盡全力,我們無法移動分毫。”
  關于人格分裂,曾有所猜測,等到真相揭露時還是很震撼,尤其是在地下室看到骷髅母親的那刹那,直呼精彩絕妙。母親與諾曼吵架的時候聲音不同,因而不敢确信真正的母親不存在,但猜測過諾曼用母親的身份行兇。瑪麗恩不幸遇害,諾曼替母親收拾殘局,隐瞞罪行。這番行動,解釋成他想要隐瞞母親有病且對人有攻擊性的事,完全說得通。
  真正的母親早已逝世。諾曼埋葬母親的棺材,對外人講述的故事是,父親死後,母親毒殺了一位有婦之夫,然後也服毒自殺。最後警察調查得出結論是,父親死時諾曼就已經出現精神錯亂的症狀,諾曼不滿于母親與其他男人搞在一起,就把兩人都殺害了;母親的人格占據了諾曼的身體,看到瑪麗恩與兒子接觸,出于妒忌殺害她。其實站在諾曼人格的角度來看,他好像并沒有說謊。在諾曼人格尚未被完全吞噬之前,對他而言母親的确是活着的,所以是“母親”認定男人不忠而殺人,甚至把真正的母親也給除掉了;對瑪麗恩的妒忌厭惡,也是出于“母親”,但從外人的角度看,是先有諾曼的人格分裂症,後有“母親”惡意殺人——“諾曼”沒有殺人,但事實上諾曼确實殺人了,由此“母親”就可以将自己的罪責推給了“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