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ruaL

在20年網絡沖浪時,已經聽聞盧卡斯·德霍特這一位新人導演,年輕、才華橫溢、關注酷兒議題是關于他的報道中反複提到的三點。而今年《親密》入圍戛納後,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必定是要看的了。最終如願以償,也并沒有讓人失望。

《親密》最大的亮點是它極其細膩的感情線,相比之下劇情很普通,甚至是毫無新意。但瑕不遮瑜。片中對“剛剛步入青春期”這一節點少年心理和行為的變化、矛盾沖突刻畫淋漓盡緻。
影片結構很清晰,我把它劃分為四幕:親密—疏離—失去—餘波。與Leo家花田的:綻放—枯萎—死亡—播種相對。
  
親密:主角Leo和Remi處于一種親密的關系。影片開頭是會勾起大多數觀衆回憶的,熟悉的童年片段:玩遊戲。引出了影片第一個長跑鏡頭。五彩斑斓的花田映襯着他們純真美好的關系,更是暗示着這段關系如鮮花般,不細心呵護便會凋零枯萎。
彼時他們是無憂無慮,陪伴彼此多年的玩伴,超越普通友誼(邊界感),一起吃飯、睡覺;但又未達到愛情(按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親密、激情、承諾隻占一角)。這就導緻了孩子們在後來進入校園,面對身邊環境的變化,親密關系開始瓦解——沒有特别必要的事件将他們“束縛”在一起,以及恐同、要求男性“陽剛”的社會氛圍。 

最出彩的一段戲是Leo睡不着時在Remi身旁的耳語:

...
...
...
...

很有故事感以及純粹的一段。柔和的燈光舔舐着兩個正在成長的少年的面龐。靜谧、美好。

疏離:開始上學。Leo和Remi毫無防備、按部就班地被投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新環境下他們仍然保持着親密的關系。但同學對他們關系的猜測(盡管詢問“are you a couple?”沒有惡意,但确實帶着一種刻闆印象),以及對他們開的玩笑讓Leo非常不自在。他想交新朋友,他想脫離這種狀态。于是他選擇了自己并不擅長的冰球運動,離開Remi,把自己fit進“陽剛”的模式中。

失去:Leo的疏離讓Remi感到不解。他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和Leo的相處模式,但Leo拒絕了他;他試圖改變自己,來到冰球場探望Leo,繼續遭拒。他們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差。直到Leo不再和他一起騎車上學,以及真正意義上地“推開他”(看到這段裡Remi的歇斯底裡我暗暗不安)。這段親密關系真的終結了,而且Leo拒絕承認他們親密的感情——這是Remi角度的看法。
Remi是一個敏感細膩的人,他無法接受這一點。也像一部分青春期少年,他選擇了隐瞞和極端的方式來應對:在房間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到這一刻猝然轉調。讓很多觀衆措手不及。
不過導演Lukas是一個溫柔的人。盡管直接劃下生與死的界限,但處理方式貼近極緻的婉轉。原因,一方面,這個故事靈感源于他自己的經曆,在青春期的時候,他更像Leo,去迎合所謂“陽剛的男性社會标準”,他确實失去了朋友,但當然,朋友沒有結束生命。如果表現得過于直接可能顯得假大空,hold不住;另一方面,如果直接把“死”這一結果蓋到每一位角色頭上,成為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的重擔,某種意義上會毀了影片。再有!于心不忍啊。

不過這份溫柔的悲傷已經足夠讓人落淚了。影片後一個多小時把觀衆推入了一個又一個悲傷的浪潮中。Leo演員Eden那對清澈的眼睛,那些情緒,看着就讓人心碎。
我自認為是淚點比較高的人,但也忍不住濕潤了眼眶的場景有三:

一、Leo和Remi媽媽Natalie在冰場的對話。這不是一段順利的對話,尤其到後段兩人經常沉默。他們心知肚明,但誰都在猶豫是否要提起逝者。Leo不敢、Natalie不忍提起那些過往。是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就像1899提到的那種感覺:逝者move on,生者卻被留在原地。

...

二、Leo鼓起勇氣到Remi家。那曾經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Natalie說,Leo,你是來探望我的嗎?

這個可愛的孩子真誠地叙述着自己的校園生活。都是再普通不過的瑣碎日常。但Leo不是Natalie的孩子,她的Remi已經不在了。Lea為我們貢獻了相當精彩的表演,一位克制隐忍的母親,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

三、Leo“陽剛”的訓練其實并不适合他自己。經過漫長的冰球練習,終于來到賽場。然而開場即受傷——手臂遭到沖擊而骨折。

...

在醫院包紮的時候Leo因痛流淚,後轉變為大哭。父親和醫生都以為是Leo怕痛,感覺太痛了,所以痛哭。
Leo在肉體上确實感到疼痛,同時也像很多觀衆指出,他或許聯想到Remi的自盡,那更痛;根據我個人的體驗,這是經曆一場壓抑後,借助另一件事發洩情緒的做法。Leo在失去Remi後,這個角色一直沒有非常激烈的情緒表達,但不代表他不對Remi的離去感到心痛。他一直被Natalie的疑惑所糾纏,感到内疚和慚愧。直到這一刻,他借着骨折的痛來發洩自己的悲傷。
這一段總讓我回想起過去,面對一些難過的事情,這部電影太容易讓人共情了。這些情感點都是非常細小的,然而Lukas把它們抓住并展現出來了,這就是非常贊的地方。

最後,Natalie在樹林中擁抱了Leo,他們和解了,Leo得到了寬恕。不久後,Remi一家搬走了。Leo播下的花朵種子又長成了花田。隻是,暮然回首,他奔跑的後方空無一人。
這與他之前尋找哥哥和結交新朋友形成了對比。我們和Leo一樣以為失去Remi的情況是可以改善的,并沒有,Remi是那一個特别的人。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心裡永遠會留下那一個空洞。當風吹過的時候,就感覺到它的存在了。

...

-
當我們苦苦追尋,像Natalie一樣,想要得知Remi去世的原因時。隻會越發地心梗。直接原因是Leo的推開,毫無疑問。那為什麼Leo要推開?他們的同學。他們的環境。

環境。一個具有宏偉概念的詞語。
所以繞了一大圈其實我們找不到直接,導緻Remi死去的“真兇”,那一個具體的個體。

深深的無力。
不過,要做到改變環境,需要每一個具體個體的努力。

今天偶然讀到一個動物界的現象:企鵝會聚在一起取暖。當一大群企鵝擠在一起的時候,中間的企鵝會因為溫度太高而熱死。但環境溫度低,大家都要取暖。那怎麼保證沒有鵝冷死或者熱死呢?那就是所有的企鵝會動起來,熱的往外走,冷的往裡走。
人是具有比企鵝更高智慧的生物。尚且企鵝都會互相關愛,人何嘗不能。
将心比心,放下的偏見,去愛,去尊重,那世上就會少一個失去的Remi吧。

  -
  不得不返回戛納競賽組,拿出金棕榈的《悲情三角》比對一番。怎麼說,我個人更偏愛《親密》。但我也明白為什麼金棕榈給了前者:探讨社會問題,顯得更高大上(雖然這個社會問題探讨得挺無聊,作為喜劇是真沒戳中我笑點)。《親密》和社會問題沾邊,包括校園霸淩、身份認同等話題都涉及,無具體探讨。引申含義全靠觀衆。所以,更像是一部導演的私人回憶錄。這一對比《親密》的格局就被打下來了,可以理解。
不過我們依舊需要《親密》這樣的電影,它具有價值。讓我們把目光投回自己身上,找到那一份共鳴,去傾聽,去思考。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