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的影迷应该能从本纪录片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本人了解与观赏水平都业余,欢迎友好交流。
本纪录片在国内的首映是在今年的北影节,但热度并不高,一个小时出头一点的时长,票价50元。观看纪录片前,我跳跃地回看了卢布廖夫原片,应该是我第二次观看,记得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和做梦一样,不明所以,但是有些情节记忆犹新,比如开头的热气球,最后的筑钟过程,中途的战争场面,以及前前后后在洁白的修道院内外人物呆呆站着的辩经段落,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段最乏味。再看卢布廖夫,我主要在寻找观赏它的角度,并期待纪录片可以给出更多提示与解答。
卢布廖夫这部电影是关于信仰与苦难的,很多评论说它的宗教性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浓,但纪录片的内容表明对宗教尤其是俄罗斯宗教历史的了解对电影的理解还是较为重要的,不过也提到比起宗教气息,塔可夫斯基拍出的电影应该更适合用“神圣性”来描述。总之,这样的信息对我有些安慰,毕竟我对宗教相关的内容基本做不了价值判断。尽管如此,记得纪录片中的(塔可夫斯基研究员?似乎写过相关专著的俄国西装老哥?)还是说了大段大段哲学领域的很无聊的评论,诸如20世纪初某某哲学家思考如何证明上帝存在,并给出曲折的咬自己尾巴的论述云云,基本不能从中领悟到确切的信息。
今天,信仰和苦难两个词都没什么分量,宗教则更不用说了,我们受到的教育理所当然丢弃了宗教,这造成我理解鲁布廖夫的很大的障碍。不过,电影的剧情还是比较清楚的,它作为传记片,虚构了天赋异禀的鲁布廖夫被召去画圣像画,期间信仰因为自己的经历与见闻而受到很大冲击,一度因为对自己(尽管为救傻女孩)杀人的愧疚而不再作画与说话,后来目睹男孩带领众工匠筑钟,被男孩的创作与成果感化,而终于软化,邀请男孩同他一起去某某教堂画圣像画与筑钟,影片到这里结束,然后有长8?分钟的彩色的三一像展示。纪录片提到,片尾虽然是三位一体画的部分,也以这个名字著名,但有它自己的名字与背景,叫类似“邀请的晚餐”什么的名字,大意是神父?去某某家拜访并被食物招待,三人坐着,中间是耶酥。油管上有人对该画进行过详细的讲解,大意是该画作的每一处元素都有隐喻,例如蓝色是神性的符号,而红色是人类?的符号,耶酥穿的衣服一边红一边蓝,以及三人坐着,为虔诚的你留了一个座位等等。定性地说,本片暗含的主题是兄弟友爱,鲁布廖夫在目睹与经历苦难后,也许是看见了唤起人们兄弟友爱的可能性,以这种动机再次作画,画出了后者称为伟大的作品。
某些角度,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当下性的。例如,我们可以认为今天的人们缺乏信仰,用影片中的说法,魔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祟,导致了敌意啊,嫉妒啊,等等,大的国家层面的,则不好对照了,王公之间的勾心斗角是我们史记中不少发生的事情,今天不知道对应什么。但有共同的元素是,高位的人为了建造他们的庙宇,压过仇人一头,被更多人景仰,而奴役底层的人像牲畜一样。那么鲁布廖夫就对应拾起民族信仰的艺术家或者思想家,对照鲁布廖夫,这种艺术家以无声无息的方式,利用上帝给予的天赋,创造一些真善而且美的作品,即使傻子也能为美震撼与感化的,潜移默化之间激发人们的信仰(兄弟友爱?或者用纪录片的话,上帝存在于人心中,存在于人本身,人应该发掘自己身上的神性)我个人不太适应含有上帝的表述,但纪录片给出了一个提示,可以绕开上帝,即
1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继承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或哲学观念)
列夫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文学的地位常常被用来比喻塔可夫斯基在俄罗斯电影的地位,显然前者是更广为认可的。托尔斯泰不同于很多其他俄国的文学家,他信奉以和平的方式回应暴力,而不是以暴制暴,对于那种“有些罪犯是纯邪恶的,无可救药的,因此应该死刑解决”的说法,托尔斯泰是不认可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托尔斯泰的逻辑,但是纪录片提到一些因果观念,即恶行会有恶果,如果在这个世界没有恶果,也会出现在其他世界,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我简单理解为这是信徒们自洽的逻辑,(孔子不是说应该以直报怨,突然想到)。塔可夫斯基继承了托尔斯泰的观念,继承了《战争与和平》中那种对人对怜悯,并体现在电影中,鲁布廖夫的创作全部是为大公们,贵族们服务的,他或许心系(应该说同情)苦难的人们,不论是教徒还是异教徒,不论是美或丑,他都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兄弟友爱,但是并没有做什么破坏性或对抗性的事情,而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传上帝的教,在他看来就是救(造福?)人民的方式了吧。这样的天才在老塔认为必然很纯净,所以鲁布廖夫被刻画地无比虔诚与真诚。
2 有意删减前后情节,造成情节支离破碎
这是纪录片揭示的另一点老塔创作的习惯,引援了某俄国作家的说法,但这是大家容易想象的,有点儿像是侯孝贤的反面,侯孝贤据说喜欢前(后?)多留一些时间,而老塔的艺术考量是删掉“多余”的情节,哪怕会破坏故事的逻辑完整。例如,傻女孩有一段坐在后座上和鞑靼人一起欢快地驰骋的情节,被剪掉了。例如,原开头可能是三人离开修道院,有个学徒来传话,也被剪掉了。剪掉这些情节,让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人物实际上以及经历了不少事情,而很多人物也缺乏一个结局,从窄到宽的与从宽到窄的部分都被剪去了,而剩下中间的一团乱麻的片段式的展开。这应该是被很多人分析过的了吧,只是我本人看了纪录片才恍然大悟。看老塔的电影,你能感觉到镜头的时空片段外发生了其他的事情,但他不呈现你因果,不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以很隐蔽的方法,将故事的表面呈现给你。你感觉人物的内心非常丰满,意志非常坚定地做这一些事情,但是前后不了解,语焉不详。鲁布廖夫算是情节比较完整的一部作品了,老塔后续作品在这条路上应该是更进了一步,就我看过的潜行者与飞向太空而言,的确如此。
文学上,这么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读者不喜欢你像说明书一样讲些为什么,怎么着,更“高级”的文学总是让你在文本描述的那个空间以外的空间联想,你会去想作者没写的那部分情节是什么,会想作者没点明的人物内心是如何想法的。推理小说,哈利波特,被很多人喜欢,因为它们很精彩,很上头,但是不太会联系它们到文学性。这也可以从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老塔的电影文学性很重。
3 老塔似乎被迫删掉(并因此气愤)的片段
这个片段是,大公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的兄弟(用鞋踩他的头与脸)。我们看到的唯一正面描写兄弟嫌隙的情节因此只有教堂亲吻踩鞋的一段。这被删掉了,大概率是审查上的问题,毕竟他们对应俄罗斯的历史。同样可能只有俄罗斯人才会更敏感的,大概是傻女孩跟鞑靼人跑了的情节,我想这是不是对应我们的傻姑娘和日本士官跑了,所以审查上会很当回事。纪录片还指出一点细节,傻女孩在台阶上看鞑靼人反光的甲子后,有个特写鞑靼人注视着女孩,纪录片里的人说,这两人的对视中有兄弟友爱。我觉得很对,这是当时没注意到的镜头语言,但是当时的注意全在卢布廖夫拉女孩失败上,没注意。
总之,欢迎交流,指出问题,提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