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當年自己并不太感冒的“饑餓遊戲”系列電影,時隔多年後卻能用一部前傳作品觸動到我。

《饑餓遊戲:鳴鳥與蛇之歌》(下文簡稱為《鳴鳥與蛇之歌》)給我留下這麼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觀影期待”上的錯位,畢竟一開始我是當成大爛片去看的,結果發現有意外收獲……

...

更關鍵的是,我事先對該片沒做任何功課,僅僅是憑借過去對《饑餓遊戲》電影的一點印象,以為這又是一部主打“愛與和平”的反烏托邦作品,忽略了主角姓“斯諾”,直到影片結束,我才意識到主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而他就是正傳作品中施惠國的“斯諾總統”。

這下味兒就對了,我就喜歡這種創作上的“反骨”。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先說明一下自己為何不太喜歡當初的《饑餓遊戲》電影系列:主要因為那隻是部套着科幻外皮的青少年反烏托邦作品,爆米花味太重,總覺得裡面關于暴政、革命的描述兒戲了些……當年能把四部《饑餓遊戲》看了,更多是因為所有引進片/好萊塢熱片我幾乎都會看。

這也解釋了我起初為什麼不看好這部《鳴鳥與蛇之歌》。

...

當然了,我并不是說此片有多麼優秀,最起碼女主角方面的分值拉得很大——“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的形象和表演對《饑餓遊戲》來說是個加分項,“新白雪公主”瑞秋·齊格勒就不怎麼讨喜了,除了唱歌不錯,實在沒多少亮點,更像是個仗着資源好在硬凹造型找感覺的新人。

所幸,影片核心主線是男主角科裡奧蘭納斯·斯諾的成長經曆,18歲的落魄貴族科裡奧被選為第十屆饑餓遊戲的導師,與來自第十二區的貧困女孩露西·格蕾成為了福禍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但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明面上的饑餓遊戲并非是最重要的。

應該說,《鳴鳥與蛇之歌》的具體執行不算好,盡管它已經分成了三個章節來輔助叙事,但還是太長了點。

...

尋常的故事裡,承上啟下的第二幕往往是高潮戲,可在《鳴鳥與蛇之歌》中,展示饑餓遊戲的第二章反倒是最弱的,多數看點都藏在了第一章和第三章裡。

雖然影片用出色的技術和設定展現了一場初涉媒介的饑餓遊戲直播,表現出了既科幻又古典的視聽風格,可節奏感上的失衡,并未給片子增色多少。

如果上述缺陷對你來說都不算什麼,那咱們就可以來聊聊影片的優點了。

其實最核心的就一個問題:科裡奧對露西(以及其他“貢品”)究竟存不存在理解、善意和同情心?我們會發現,電影裡充斥着自相矛盾的描寫。

...

一方面,科裡奧是落魄貴族出身,品嘗過饑餓、懂得人間疾苦,相比起别的國會區少爺小姐們更能與貧困者共情,同時他與公開有進步思想的塞詹納斯·普林斯是好朋友,也确實給了露西許多關懷和幫助;

另一方面,科裡奧又是一個千方百計想恢複家族榮光的貴公子,成績優異和遊戲作弊都是為了實現他往上爬的目标。

對此,最不會錯的解釋是“他同時擁有良善和野心”,在前兩章裡充滿了這樣似是而非的迷惑性。

也正因為懷抱着不确定性,看第三章時我才會感到困惑——科裡奧的言行太過于“想一出是一出”了,一會兒是洗心革面乃至想遠走高飛,一會兒又機關算盡甚至出賣朋友、殺人滅口……直到我明白科裡奧就是個不擇手段的“反派”時,一切都自恰了。

...

相比之下,塞詹納斯和海波頓校長(彼特·丁拉基飾演),才是我預想中的“階級的背叛者”。

塞詹納斯過于稚嫩天真,空有對制度的憤怒和對弱者的同情,卻不懂得利用自己的條件做點實事,缺乏去改變現狀的方法,臨死了也就是個受蔭蔽的公子哥;海波頓倒是成熟些,卻也有限,終日靠嗑藥麻痹自己,最大的願望也不過是毀掉親手締造的饑餓遊戲。

不成熟的半吊子“革命者”,在意志與實力兼備的野心家面前,隻能淪為獻祭品。

科裡奧的困難成長經曆,令他不顧一切的權欲更加堅定,和塞詹納斯成為好友,是想抱上普林斯家族這條粗壯的大腿,多番接觸和幫助露西,是真想赢得饑餓遊戲,哪怕被發配邊疆,他也要去“有關系”的十二區,并抓住機會再次踩着别人回到權力中心。

科裡奧也許是有過同情,也産生過背叛自己階級的想法……但與他的野心相比,統統不值一提。

...

影片最後,大獲全勝的科裡奧與高爾博士的那段對話最為典型,他闡述了自己對饑餓遊戲的理解:過去曾以為是懲罰戰敗者,或者提醒勝利者居安思危,但已經下過基層的他明白,世界就是個巨大的競技場,饑餓遊戲能讓上位者明白誰是赢家。

能對産生于特定曆史時期的名詞或運動,進行重新定義和二次賦能,并且還能通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這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科裡奧蘭納斯·斯諾在此也開始蛻變為真正的政治動物。

曾經的《饑餓遊戲》讓我覺得假,是因為美國那片缺乏自下而上革命的土壤,開不出水土相符的花;如今的《饑餓遊戲:鳴鳥與蛇之歌》令我感到滿意,則是因為通過上位者視角去反寫統治和壓迫,方向和味道都準确了——反派就是比正派容易出好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