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第一次看《八部半》的感受
大師作品肯定是要反複看很多遍的,我在确定了自己有一定積累,擁有一定審美能力後才選擇看這部電影,誰知對電影的理解依舊困難,除了前四十分鐘費解之外,許多元素我都不解其意,後期總算算是把握了最明顯的脈搏,先寫下第一次看最直觀的感受,以便以後回過頭來對照。
首先視聽上自然不必說,豆瓣上有用戶說這是一部導演裝逼加上觀衆追捧的電影,在我看來導演不是在裝逼格,而是真的有逼格。視聽上的高度表現力彰顯導演純熟的業務能力,從這一點上看《八部半》就無法被過譽。
第二是驚歎于西方幾個發達國家的文化高度,六十年代在影像上就開始不斷解構自己,凸現現代性危機,叩問虛無,尋找意義,這樣的藝術敏感度是讓人欽佩的,以後說什麼也得出個國學習學習擴寬一下眼界。遺憾的是,感覺六十年過去了歐美文化并沒有本質上的進步,反而出現了文化降級的趨勢,不知道是我眼界窄沒看到最高端的還是怎樣,目前的市場給我一種這樣的感受。

目前電影給我能有把握解讀的地方其實就是虛無感,導演通過夢境解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尤其通過自己的情感關系這一最具表現力的方面解構自己,女性在他的腦海裡完全淪為符号化的人物,和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并無區别,這樣的視角凸現了人物的孤獨,往深看是一片虛無。想來也很有意思,現代性危機本質上是虛無的恐慌感,人們為了對抗虛無不斷解構自己,但解構到最後依然是一片虛無。這樣的現實最終讓主角找不到意義之岸,于是自殺。影片直到這裡都沒有實現指向的統一性,沒能成為藝術,而是思緒亂飛,在被我被觀衆解釋而不是在表現。結尾導演用圓圈把這些事情圈了起來,讓我們站在圈外思考問題,這樣一個解構的過程不就是意義嗎,實現了藝術的表現任務。雖然有點涉嫌過度解讀,但圍着圓圈跳舞和導演把這些事情圈起來的設計意外形成了呼應,我喜歡這個不知道是精心構思的設計還是無巧不成書的巧合。

還能說什麼呢,六十年代,這樣一部高度凝煉了視聽語言和藝術前沿思想的電影,自然當得起神作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