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後在高中附近的資料館看完了。幾個月等待的時間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時間。聽了很多遍willingly,盡管期待值已經過高,但居然比期待中還要好……

看前半段的時候,我其實沒有百分百代入,因為本質上還是一個暗戀的故事,并不是那麼的特别。可能隻是女同主題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不外乎是潮濕、溫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給我新啟發的。
隻是女主在奧斯陸遊蕩的時候,我奇迹般發現那些地方我居然一個人遊蕩的時候也去過……真的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中央火車站Deloitte大廈,晚點的火車還有撒了的熱美式,路上沒化的雪,早早打烊卻有着溫暖櫥窗的臨街店鋪。第二面見它時,這座城市就換了一個樣子——冷峻的、需要擡頭才能看清的。其實奧斯陸并不是我喜歡的城市,僅僅是一個中轉站而已,遇見了種族歧視,坐在蒙克美術館睡着了,但莫名其妙,這一年半我會時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車站,想起電車。在女主奔向老師家時,從奧斯陸中央火車站天橋的鋼筋中拉長鏡頭,我從來沒在一座電影中體會到鏡頭下的城市與自己經曆能夠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沒有這樣的感覺,仿佛貼着身,做了一場夢。
是什麼時候開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動呢?看完電影後過了幾個小時,真的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很多東西快忘掉了。我隻記得看到兩個人穿脫毛線衣的時候第一次哭了(沒明白為什麼哭,也許是覺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中後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媽媽和老師的對峙(?)。在我看來,媽媽更像是一個成熟的、能表達感情的、有底線的自己。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時我知道我是一個也會尊重他人邊界的人。但請你直視我,請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這麼說會好受些嗎”這些屬于成年人的托辭來搪塞我。請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來推開我,請你不要用防衛和辯論的姿态來回應我,請你不要用成年人關系中的權力結構來套在我們身上…我從來沒有想傷害你,也許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許你恰好是那個把圍巾給我繞了一圈的人,那我從來沒有傷害過你啊……
我曾以為隻是女主暗戀時的一廂情願,看的時候甚至覺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後面才會感知到,不是她夢境的呓語,有些東西是真的發生過的。我感知過。女主角也感知過。
前半段老師的形象是在回憶中、對話中、文稿中塑造的。帶着毛線柔軟質地的回憶,現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鏡一樣,在奧斯陸暖黃的燈光下被烘着,總是不太真切的。而和媽媽對峙的老師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老師,坐在臨街咖啡館裡,隻記得那個畫面是冷掉的,沒有陽光。在那裡,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師在感情上的猶疑、自私、搪塞。說不上壞,但她的模樣我再熟悉不過了,某種曾經經曆過的不舒服具像化了。“你也感覺到了吧?你也很明顯對她動心了吧?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幻想,對吧?”。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解脫,一種自我确認。對于我來說,媽媽去引導,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對我這兩個月一些情緒的寬慰。
我也很喜歡這個輕盈的結尾,夢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濕溫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帶着防衛姿态匆匆結束的對話,更不是和一個無趣的男人發展無趣的性緣關系。而是走出夢,直視夢中出現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體在此時消失不見,更為真實的東西浮出水面。關系結構在這裡被打亂重組,夢醒後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塊,而是帶着過往的一些東西,收束然後整理。女主依然是那個和我一樣有點駝着背的人,依舊在社交中有點遲鈍,但也可以繼續往前走。很多愛情故事都是一個人在街頭向前走作為結尾,隻有這個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個超級喜歡的點!不知道是不是有過處理呢?裡面翻譯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處女作”。感覺很多外國電影翻譯都會習慣性翻譯為後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這點的話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
pps:還有一個點我也很喜歡,雖然是同性作品,還是女同很喜歡開玩笑“戀姐”“戀老師”下典型的人物關系,但看的時候我反而覺得性别、年齡、身份都不重要,甚至這個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産生和落下。但還是沒太懂為啥“愛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嗎”這句話有啥好笑的………?為啥大家都在笑?給我很詭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