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因為太喜歡原著了,所以在發現湯老師和自己腦海中想象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有很大差異時,果斷“膽怯”地放棄了。多年後放平心态來看,發現很多關于原著的模糊的記憶又重新湧了上來,并且被開頭倒序的處理小小驚喜了一番。不過繼續往後看,我發現劇情重點還是放在了恨意和複仇上,對于愛意和羁絆的刻畫僅僅放在了那些摟摟抱抱上,個人覺得這種處理會直接沖淡原著中那種愛與恨之間強大的平衡,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衆沒法真正被希斯克利夫打動,隻覺得他的狠厲更加占據上風。
原著中我記得有一段希斯克利夫在察覺到哈利頓情緒不對時主動上前詢問的情節,在這麼一個微小的瞬間對曾經仇人的兒子進行關懷是我眼中非常高光的手筆,但是這部劇很明顯隻是把重心放在了那些戲劇化的轉折上,抛棄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會讓人物更加立體完整的細節。
看到那句著名的“樹葉岩石”之論,那一刻我确實感慨良久,因為讀原著時,對于凱瑟琳的選擇,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在當時是十分不解的,但當這句話出現時,一切似乎也就說得通了。但是仔細一想,本劇在刻畫凱瑟琳的選擇時似乎遠比原著中要猶豫,所以對于部分觀衆而言,這段言論也許就沒那麼直擊靈魂了。也就是說,原著中的凱瑟琳能讓人們看到她在任性和自私(至少我認為是這樣)之餘還保留了一絲對于真實情感的認可和守護,但是本劇給人的感覺就是猶猶豫豫和最終的自我精神說服,甚至在希斯克利夫回來之後開始自責和道歉??我不記得原著的時間線大概是什麼樣子,但是劇中對于時間的處理是,希斯克利夫出走于三年前,凱瑟琳因為最終等不到希斯克利夫,所以嫁給了林頓,結果一個月之後,希斯克利夫回來了,凱瑟琳後悔了,希斯克利夫感到了背叛——話說,這種對于愛情的提純處理,真的好嗎?
然後是母親(Catherine)和女兒(Cathy)的名字在本劇發生了置換。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想清楚這種置換究竟有什麼好。全名是母昵稱是女兒不是非常合理嗎?難道說你隻是為了讓希斯克利夫用更充滿愛意的方式去叫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