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邊的錯誤,是餘華原著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犯罪題材電影,而餘華的作品通常都是以社會抨擊諷刺為底色、死亡劇情為表色,他不是真正的懸疑推理作家,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抽象出來的人物,情節也是抽象出的情節。所以,看這部電影也需要透過抽象的故事情節理解其深層次的表達。
電影本身來講,充分營造出黑色與血色的氛圍,利用意識流懸疑與言語叙述式懸疑勾連劇情線。以馬哲為第一視角改編,指定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卻又努力回避那個時代的政治和社會色彩,馬哲愛人角色和主線關聯性不高,有商業炒作嫌疑。

解析影片内在邏輯(個人分析):世界上的人群分為三種,主流人,邊緣人,無意識人。主流中的精英層以集體的名義來裝飾自己的行為,并獲得主要的利益,他們的思維在大方向中保持着理性的冷酷,卻在細節中忽略理性的嚴謹,他們對于邊緣人有着天然的鄙視。邊緣人,是在其興趣愛好或行為上,被迫劃為少數者,由于人類對于少數差異人群的天然排斥性,邊緣人也就意味着弱勢弱勢群體,意味着需要隐藏自己的與衆不同,努力僞裝成和大衆趨同的模樣。無意識人是不明所謂“是非”和“衆寡區别”的人,他們沒有意識到少數差異的脆弱性,所以他們也不懂隐藏自身個性差異,或保護别人的個性差異。同時,世界上的行為模式也有三種,利己趨向模式,專一趨向模式,瘋子模式。利己趨向的人,無論言行怎麼體現,内在驅動都是以自身利益為目标的,大部分人都是這種行為模式。專一趨向模式,是指内心存在特定目标,且願意忽略自身得失,執着于實現特定目标的行為模式。而瘋子模式,是指沒有理性邏輯引導下的行為模式,隻有習慣性行為和突發行為。
這個故事就在這三類人群和三類行為模式下編制出來的極端性故事。馬哲是無意識人,他沒有對有些差異有明顯的憎惡(區别于主流人的觀念),但同時也沒意識到少數者的差異性會引來别人的無形傷害;而其行為模式是探究真相的專一趨向模式,偏偏在探究真相的同時,給無辜的邊緣人帶來了緻命的傷害;在自責中,他的理智被壓抑,産生種種幻想,最終他在短暫的瘋子模式中将另一個無意識人——真正的瘋子殺掉,他自己也分不清自己與瘋子的差異,因為瘋子沒有腦子殺人,而很多人卻因為他有着很強的偵破能力而死,他和瘋子似乎變成了一類人;最終他決定回歸主流人的體系,并放棄探究真相的專一趨向行為模式;可悲的是,他的兒子卻可能是天然的邊緣人或無意識人,必将在未來忍受社會主流人群的無情排斥。第一被害者幺四婆婆,目擊人出軌男女和異裝癖男人,都是邊緣人,也就是“河邊的人”,他們不被主流所接納的興趣和行為,構成其“錯誤”;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努力隐藏着自己的“錯誤”,而一旦“錯誤”被揭露,也就宣告了其死亡,這是一群無辜的弱勢群體。瘋子也是一個無意識人,生理上的無意識所呈現出瘋子行為模式;由于幺四婆婆長期的馴化,他分不清他的行為是好是壞,也搞不清分寸對于别人是否有傷害,他不用承擔責任,也沒有負罪感;但突發性的行為又極具破壞力,且不可控。局長,馬哲下面的夥計,婦産醫院的醫生等配角,都是主流人,他們不需要真相,也沒有太多同情,但他們自然性鄙視那些邊緣人,在故事中看似是NPC,實際構成了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用輿論殺器殺人無形。
實際上,社會上很多人都是無意識人,雖然是發育正常的人,但不考慮是非、不考慮後果、不考慮分寸等,以瘋子行為模式活着,很容易傷害到别人,很多人在過大的壓力中也會變成瘋子模式;而更多的人隻是冷酷的主流人,厭惡那些與衆不同的人,冷酷地忽視弱勢群體的悲慘經曆,并以利己主義的行為模式實施着所謂理智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