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晚上,我和爸媽一起看完了《好東西》,開始觀看前,我向他們推薦說這部電影堪稱去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是看完後,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深的懷疑之中。《好東西》真的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嗎?在我看來,它甚至很難稱得上是一部電影,而更像是一個披着女性主義外衣的都市小品。

我是懷着嚴肅的心情進入電影的,首先震驚我的小葉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開始我隻知道她在追求一個疑似渣男的人,并且她大概率知道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一個渣男,例如保安大叔已經很清晰地告訴她經常有美女去找這個男的。小葉被塑造為一個因為母親的性格和教育問題而從小嚴重缺愛的人,并且是嚴重的戀愛腦,但是看到她和那位渣男醫生睡在一起的時候,我還是感到震驚。我想對導演說,雖然她缺愛,雖然她戀愛腦,但不代表她是傻逼。缺愛和戀愛腦也不構成她無腦倒貼一個會給她說甜言蜜語、肯定她、給她“愛”的帥哥的理由。當渣男說出:“我不知道我是人格上還是心理上不健全,我好像無法确立一段關系,我好像沒那麼需要戀愛”的經典語錄時,我媽說道:“放什麼屁,說白了就是下半身需要呗”。

在人物塑造上,其次震驚我的是趙又廷飾演的前夫哥形象,他隻具備一個形象特點,就是嘴賤。他的作用就是出演一個不負責任的前夫的形象,并且在必要的時候和另一個角色男鼓手來一場雄競。這個角色塑造得相當扁平和幼稚,看得人一臉問号。我真想問問導演,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塑造了個什麼東西出來?這真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的形象嗎?這樣扁平而幼稚的角色形象是可以出現在電影裡的嗎?

接着是男鼓手莫名其妙地愛上了單親媽媽王鐵梅,或許愛情就是這樣,不需要一星半點的理由,仿佛他們倆之間就必須要來一段感情一樣。本來這也無傷大雅,但是畫面一轉,突然看到他們倆抱在一起,親熱地無可開交的時候,我真是震驚地想跳起來。實話實說,這樣的畫面看得我惡心,這樣的情節真的是必要的嗎?意義何在?

除了人物塑造,電影的對話風格我也很難接受。尤其是場景中有多個人物進行對話的時候,我感到我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春晚小品。一切混亂而嘈雜,夾雜着很多或許是笑點的東西。的确很多地方都把我逗笑了,我看春晚小品也會笑,我感到我的笑和看春晚小品時的笑沒什麼區别。整個電影的對話就像是一個個小品的組合,演員你來我往地丢包袱。舉電影中期五個人在一起吃晚飯的場景為例,這一段中頻繁出現有人突然拍一下桌子的事件,我認為觀感很不好,看得人頭疼。這和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别,後來我或許明白了一點,這也許是導演刻意營造的荒誕效果,例如前夫哥就是一個極富荒誕性的形象,而王鐵梅也曾穿過一件印有“90%荒誕”的衣服。這麼一想,這些小品般的诙諧幽默的場景似乎又可以解釋了,但我依舊搞不懂導演想在這荒誕背後傳達些什麼?

《好東西》能夠大獲成功,女性主義的議題居功至偉。但我想說,這部電影其實和女性主義根本沒多大關系。從内容來看,我認為整部電影唯一能體現女性主義的地方就是王鐵梅的人物塑造。她是一位獨扛家庭和職場兩大重擔的真正的獨立女性,曆經辛苦,無人訴說,同時又具備着閱盡千帆的潇灑和透徹,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整部電影可以說是和女性主義沒有任何關系了。真正地刻畫女性主義這個主題,靠的不是在人物對話中輕飄飄地提幾句上野千鶴子的名字,說幾句書中和互聯網上的有關男權女權的詞語,例如“結構性壓迫”,“父權制”,“性别紅利”,“原罪”等等,把這些關鍵詞一股腦塞到人物對話中, 再一說而過,這樣的事情誰都能做到。用這種方式來呈現主題的電影不配被稱為一部女性主義電影,甚至可以說是玷污了女性主義,它用輕佻而淺薄的方式阻止了對于女性主義的深入探讨。

小葉作為電影中第二重要的女性角色,導演對她進行塑造的聚焦點是有問題的。小葉原本想被塑造為一個勇敢追逐音樂夢想的青年女性,但導演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描繪她打打鬧鬧和追求渣男的事情。我認為将這些時間分出更多去刻畫她對于音樂的癡迷和追求,效果将會更好。例如電影中小葉記錄下王鐵梅忙碌的一天中發出的各種聲音,并播放給小孩猜,這個畫面堪稱整部電影中最好的一幕。又例如小葉和男鼓手反複嘗試直到找出最合适的撞擊聲。這樣的畫面為什麼不多描繪一些?在我看來,渣男醫生這個角色就算完全删除,也不會産生任何影響。王鐵梅的塑造也是同理,對于她工作方面的描述不夠深入,甚至有些脫離實際。電影中對于她工作場面的描寫整體看下來,讓我感到她好像是個自由時間的工作者,不需要準時準點上下班,即使是在自媒體公司上班好像也不應該這樣吧。無論是描寫王鐵梅上班改稿,和同事讨論,亦或是直播帶貨,都有種一筆帶過的嫌疑。本來這部分投入的時間就少,這樣筆直式的刻畫就更難讓人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每個職場人都要面臨的壓力。例如一閃而過的直播帶貨畫面,完全可以呈現為王鐵梅在直播時充滿激情,慷慨激昂,但直播結束,又立刻卸下面具,露出疲憊不堪的一面。

最後,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一種脫離生活實際的感覺。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和那些拍出嚴重脫離普通人生活的都市麗人劇或是職場麗人劇的導演沒什麼不同,他們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脫離普通人的實際。王鐵梅生活的地段、租的房子、孩子上的學校,在我看來已經超越了很多很多的普通雙親家庭。即使電影的确刻畫出了王鐵梅面臨的巨大壓力,但是小葉、高富帥的醫生、精緻的生活環境,諸如此類的經典元素,仍是讓人嗅到了一絲都市麗人劇的氣息,即便制作組試圖掩蓋。因此,就像我開頭所說,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披着女性主義外衣的都市小品,而它女性主義的外衣則來自大量的關鍵詞的堆砌,體現在人物的台詞中甚至是人物的衣服上,這樣的刻畫無疑是空洞的。導演若真的想刻畫出當代獨立女性,不如沉下心來,沉到真正的現實中去,打破自己幾十年來生活的局限,去觀察那些真正的為了家庭奔波勞碌,陷在生活的泥潭中無法脫身的女性。你或許什麼都不用做,隻要切實地拍攝她們一天生活的紀錄片,或許都比這部電影更具力量感。

現在回想下來,我一開始對這部電影的定位并不準确,我是懷着嚴肅的心情進入電影的,看了一半才發現并接受它是一個喜劇的事實。《好東西》是個喜劇這個事實或許可以為它扁平而幼稚的人物塑造提供借口,解釋為幽默或是荒誕,但即便作為喜劇來言,它依舊是一部平庸的喜劇。就像文學作品應當具備文學性一樣,好的電影也應當具備電影性,而《好東西》在這方面顯然沒有做得很好,它的叙事、視聽和人物塑造都有些失敗。而讓它收獲如此成功的女性主義的标簽,實際上電影中的探讨也并不深刻,而隻是浮于詞語的堆砌。《好東西》在豆瓣上擁有9.0的評分,在我看來是嚴重虛高了,它對不起讓它大獲成功的女性主義的标簽。它稱不上是優秀的電影,而由于個人喜好的原因,我認為它甚至不能算是合格的電影。觀看完畢,難免讓人遺憾地留下”盛名之下,難副其實“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