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很多人喜歡,豆瓣評分更是奇高,不過本人看後卻不以為然。作為紀錄片,本片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使本片分高的地方在于所謂的心靈與靈修,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等因素。但是攝影作品的質量并沒有因為這些理念得到提升,反而是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矯飾之處。人工飼養的動物用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很可疑的,也不能不說是很諷刺的。
動物攝影有幾個代表的體系。其中之一是寵物攝影,比如Elliott Erwitt和Herbert List。寵物攝影有一個類型類似cosplay,這種類型起源很早, 産生個人風格的William Wegman可以歸于時尚攝影譜系,他的攝影作品具有行為藝術般的戲劇性與幽默感,遠非一般的寵物擺拍可比。
其中之一是科學攝影,以Paul Starosta為代表,他的攝影作品啟發了很多詩人和藝術家。這一系統和以美國國家地理為代表的生物攝影最為人所知。
此外就是有些許個人風格的攝影師,比如Sebastiao Salgado的創世紀, Tomasz Gudzowaty的Closer。
個人風格更為成熟的野生動物攝影師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Peter Beard,二十一世紀初的Nick Brandt。前者拍攝的白人打獵場景與動物屍體觸目驚心,并且利用拼貼繪畫進行創作表達;後者最開始拍攝紀實性作品,後來走向類似裝置藝術的場景構建。
Peter Beard作品
Nick Brandt作品
Elliot Ross的動物有一種人的感覺,仿佛給動物賦予了精神。 Olivier Richon的動物拿着人造物體,像是實驗中的場景,思考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别與共同之處。 Karen Knorr讓動物置身與人造建築中,仿佛動物是建築的主人,對地域文化與建築功用進行思考。Garry Winogrand将人與動物進行對比,動物園中人與動物互相觀看,有一種幽默效果。南非攝影師Pieter Hugo拍攝的動物照片也值得注意,體現了馴化者與野生動物的表面和諧下的緊張關系,給人以強烈刺激。
再說回本片,看圖片。
其實,本片的拍攝手法是和時尚攝影如出一轍,且看以下照片。
本片中的攝影是作者把自己觀念強加于動物之上的體現,這也是有關心靈或者靈修的藝術普遍的缺點。比如台灣著名攝影師馮君藍的微塵聖象系列,就有明顯的缺點,在我看來是不夠動人的。
最後,還要推薦幾個關于動物的攝影大師,都是極為經典的。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