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綏靖政策”

記得高中的世界近現代史教科書上隻有短短的一小段話,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劇膨脹的情況下,英法德意四國元首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在慕尼黑達成秘密協議,将蘇台德區“和平”移交納粹德國,史稱“慕尼黑協定”。

我們的曆史評價裡,對其評論基本是負面的。但從當時英法的國際國内環境看,也不能簡單的一棍子打死。

與專制國家的内政服務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歐逐漸民主化以後,外交逐步的成為内政的延申,國内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們的關注點。經曆慘烈的一戰後,英法等西歐國家普遍厭戰情緒高漲,在德國沒有明顯的越過“紅線”的情況下就刺激德國或者對德宣戰都很難得到廣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義為戰争狂,出現戰争還沒打起來就被自己民衆選下去的尴尬。

所以,外交上的綏靖政策恰恰是國内反戰情緒的一種表現,後來某些史學的觀點把二戰爆發的根源部分歸因綏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當時的國内主流民意單純解釋為軟弱外交行為,有點不太客觀。

關于納粹德國的排猶運動

世界近現代史課程裡,會提及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系統性的種族滅絕,手段殘忍毫無人性,這也是戰後納粹被定義為反人類的非法組織的的重要依據之一。

但是被教科書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納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過民主選舉,以絕對的優勢擊敗其它黨派和政治團體而登上德國權力的核心位置的。甚至直到二戰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領導的納粹黨都擁有着很高的國内支持率。

反猶排猶并非始于二戰,早在納粹黨興起之前,整個歐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國,對猶太人大多持較負面的态度,其中原因就不贅述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讓普通德國人對擅長玩金融的猶太人的反感達到了爆發的邊緣,希特勒和納粹黨也敏銳的捕捉到了德國民衆的厭猶情緒,為了獲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順應這種民粹情緒,還适時的火上澆油推波助瀾。

在納粹黨牢牢掌握了德國軍政大權以後,繼續推行更加嚴格更加系統化的反猶政策,這個時候已經很難辨别反猶究竟是手段還是是目的了。

關于希特勒的“戰略模糊”

其實早期剛剛登上德國政治舞台的希特勒,其國家戰略還是相對保守一些的,一段時間裡他甚至一直把打敗法國當作類似于我們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趕美那樣的宏偉的目标。但小胡子不希望納粹黨和德國人看出他的膽小,從而影響其政治号召力,所以在國内公開場合裡依然要不斷為德國軍政體系樹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對外,則實行戰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簡單說就是不告訴周邊強國我到底想幹什麼,你們就猜吧。

合并奧地利之前,他非常擔心英法幹預,甚至都不敢公開直接鼓動奧地利國内的納粹親德勢力。結果後來幾乎一點阻力都沒有遇到就吞并了奧地利,打這時候起,希特勒就覺得英法可能就是個紙老虎了。

想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同時又深深擔心英法等國阻撓,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嚨裡時候還被英法聯合揍一頓,同時再被東邊虎視眈眈的蘇聯挖去一塊肉就更得不償失了。

沒想到英法國内反戰情緒高漲,英法政府就先慫了,慕尼黑協定讓希特勒不但沒什麼損失還獲利頗豐,國内國際聲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後來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區,說是納粹德國強占,其實也是當地老百姓半推半就的加入了,跟着隔壁強國混,怎麼也不會太差吧。

這時候希特勒和整個德國都認為英法實打實的紙老虎了,和蘇聯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後,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裡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紅線”波蘭。

再後來納粹德國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北歐西歐,兩周半占領比利時,5天占領荷蘭,一天占領盧森堡,4個小時占領丹麥, 占領号稱擁有當時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雖然主要功勞歸功于德軍的先進戰術,但希特勒的戰略模糊政策也為其奠定了較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直到進攻蘇聯起,才讓美英蘇不得不開始聯合。

二戰後,美歐等主要強國基本上都采取了較為清晰的國家戰略,甚至冷戰時期與美國西歐對抗的蘇聯,也沒有采取模糊戰略的意圖,這也讓冷戰始終沒有變成熱戰。

所以,美歐強國對于采取戰略模糊的新興強國,會産生天然的敵視和畏懼情緒,既有其自身的社會原因,也有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留下的政策陰影。

題外話

毫不誇張的說,在人類大家庭裡,德意志民族的基因優于很多其他種族,整個民族特性就是務實高效專注,誕生了大量的音樂家哲學家科學家。看過德劇《Dark》的觀衆會最深的感受就是這個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種邏輯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再狂熱的民族民粹主義支配下,也做出了試圖統治全世界和種族滅絕的瘋狂舉動,可見民族民粹主義的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