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影片是由美國與波蘭雙國籍導演傑西·艾森伯格自編自導,并由基南卡爾金和本人共同出演。該影片獲得了第97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并由基南卡爾金斬獲最佳男配角。
其講述了一對表兄弟大衛與班吉共赴波蘭參加一此“大屠殺”之旅的故事,探讨了痛苦、記憶與遺忘的主題。影片深刻細緻地塑造了兩兄弟的人物形象以及前史和關系。從最早來看,兩人曾經居住在波蘭的祖母在經曆大屠殺後和無數猶太人一樣移民到了美國,并成為他們口中的幹盡雜活自強不息的一代移民。而後他們的父輩在祖母的托舉下奮力成為了社會的中層同時,也因發展而走向不同軌迹。兩兄弟參與了這個過程,他們的生命經曆了一個共度童年的美好,到後面去往不同地方發展的變遷。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且事業有成,而另一個卻活在地下室中成了一個吸食大麻的瘾君子。本次曆程之前兩人已經很少見面,唯數不多的一次還讓活得光鮮亮麗的弟弟大衛留下了心理陰影——看到每天表現潇灑的表哥因服毒自殺未果而昏厥在沙發上,這也成了他内心的疑問。
奶奶去世後,兩人為了遵循遺囑而踏上了這次尋根之旅,在回望末曾蒙面故士的同時也看一看奶奶以前的家。
影片中導演用了大量筆墨表現大衛與班吉的不同,從兩個的衣着、行為習慣以及内心認知裡。前者俨然已經成了一個美國式的精英,衣着得體,行為有禮謹重,一副成熟理性卻謹小慎微的作派,而後者卻大大咧咧,直言不諱,時常表現出幼稚而與衆不同的一面。可以看到大衛像一個觀光客,而班吉卻通過與同行旅客深度交談、将腳浸泡在街邊水池、與英雄雕像惡搞式合影而直正體驗當地的生活感受。班吉還質問旅人為什麼要坐頭等艙,因為他們的祖輩是在拉牛羊的車廂中進入集中營的。與之相反,大衛對他這種刻意尋求痛苦的作法不能理解, 甚至與之産生言語沖突。
導演用這種方式塑造了兩個經過社會和時間的分化後已經完全不同的波蘭猶太後人,卻用曆史的共同記憶和情感紐帶将二者維系在一起。這兩個典型的當代猶太美國人在“回歸之旅”的人為情境中自然而集中地産生碰撞,準确而有力得突出了導演所見的真正痛苦——即正在被遺忘的重要共同記憶以及必然越來越遙遠的情感關系,這也是影片從劇作角度能收獲認可的原因。
最基本的,影片構成了一個真實的影像世界,并塑造出諸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兩兄弟的人物關系與邏輯也細膩真實。其次影片的突出之處在于成功巧妙得使用了上述戲劇結構完成了一個需要漫長時間和事件積累的關系、情感變化的集中表達,兼具了叙事節奏與深刻的曆史、社會、生活洞察。最後,影片用個體情感和記憶表達了猶太民旅乃至有共同經曆的方群現在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具有強烈的當代性與世界性,是對“大屠殺反思”這一母題的創新性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