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大百講12排10号座看了這場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演員都是素顔,穿件衛衣毛線,場景就在生活的北京海澱,貼近生活,很寫實,很走心。全程流了一次淚,是在聞善打電話給媽媽說要回家,另一邊捂着電話低聲啜泣,一隻狗熊從鏡頭前爬過的時候。想起自己好幾次也是這樣,隐瞞着自己的飲食起居,對着媽媽繞不開的幾個話題但總是最真情的話語,隻能一邊聽,一邊流淚。家不是回不去,票也能買,不是不想家人,是擔心見到家人。

片子的視角很新穎,從“死亡”切入,倒叙大城市生活着的人物。第一個故事是有出息的弟弟妹妹給“無能”大哥辦追悼會。二哥開了一家涮羊肉火鍋店,三妹成績好,外語強,在國外發展。兄妹三人大哥混得最差,被認為最狗,特傻特軸。這其實反映的是大哥默默地付出,犧牲自己成全弟妹的品質。三妹埋怨大哥起初不願接手父母的房子,好不容易個跟二哥演了場戲把房子給了大哥,離婚後竟然直接送給前妻。二哥卻講起大哥在三妹高考複習期間,三伏天送冰塊,三尺長一尺寬,借了輛闆車來回24公裡每日送冰塊,沒落下一日。這是情義,是長兄的擔當和責任,也許看起來傻,但是正是有大哥的奉獻,才有了弟妹的發展。電話那頭的三妹沒有回答,也不知是否回國。

第二個故事是在北京成家立業的兒子給老爹辦追悼會。水都是往下流的,兒子出息以後,所有的關愛都給了兒子。雖然也把老人接到城裡,但是老人需要的不隻是住房,還有陪伴。夫妻倆的思維已經完全城市化,給孩子報興趣班,關上門獨自寫作業,課外訓練總有規劃,安全惡化學習是最重要的是。但是孩子對自然的向往,對爺爺的關懷卻被完全忽略。直到小孩主動找到聞善,告訴他爺爺帶他在鄉村的經曆,在竹子邊生活,在河裡遊泳,孩子擅長觀察,直到爺爺想找爸爸說話,但是爸爸總是拿工作推脫,于是假裝河裡遇險,要爸爸回家看看,但是夫妻倆很快接走兒子,更加埋怨老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往往将天平倒向孩子,卻忘了自己的出身。中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當下,人口老齡化和孝道問題仍沒有解決方法。黃磊邊回答問題,邊兩個手機來回切換的場景有些搞笑,這就是都市人的生存狀态。

第三個故事是年輕人創業,即将熬出頭發起人卻意外離世。年輕人暢想着從地下室搬到有落地窗的工作室,眼看着要實現的理想,融資卻因為創始人的去世顯得不太确定,全員陷入危機之中。兄弟情義還是壓倒了商業逐利,好朋友仍然想辦一場追悼會,在快餐店、去開會的車上完成了叙述。談起在地下室靠着家鄉寄來的剁椒,熬過一個個通宵,創始人還考慮過猝死的應急方案,沒想到一語成谶。坐在分24期付款的椅子上,站在老高老高的朝南的窗戶邊,這是創業者筚路藍縷的見證。

第四個故事是癌症患者給自己預訂悼詞,與骨癌抗争了三年,換新手機,想要跟上潮流。使用語音視頻和老年朋友們聯系,看上去陽光自信,容光煥發,堅強的背後卻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年輕時候丈夫在上海工作,一待就是半年,母親帶着兩個孩子坐二十多小時的火車,發現丈夫在外有人,報了個返程火車号就離開了。妻子等待丈夫顧念舊情,火車站不見人影,開到天津丈夫才現身。故事戛然而止,也不知道兩人是離婚還是繼續,家庭是破碎還是重圓。但是心中總是有個過不去的坎兒吧。

第五個故事是網戀對象回心轉意,卻發現戀人患抑郁症離世。兩人通過配音認識,但都是副業,純粹出于愛好。女生在銀行上班,男生是個律師,從大一起就有焦慮和抑郁,随後幾年,粉絲的增多和業務找上門來對病情有所緩解,但是女生卻突然說要戒網兩個月,男生辭去工作,但情緒越來越低落,最後因抑郁症離世。女孩的話是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其實女孩特背喜歡男孩,從甘肅天水一路追到北京,家人不願接待,又找到了聞善,想也沒想就跟着聞善回家,隻想看看戀人最後的一些生活片段。戴着耳機笑得很大聲,趴在電腦前睡着,女孩的執着和癡狂非比尋常,最後收拾好家裡獨自返程。

而最核心的故事是聞善與寫作的故事,碩士生畢業出來寫悼詞,哪怕是寫的最好的,多少還是有些不協調。朋友同學都混的好,搬離了宿舍,自己住在北京越來越邊緣的地方,想寫故事又遲遲不敢動筆。看上去像個二愣子,寫東西認真負責,一問到底的那種執着,我深有感受,但是這種執着在快節奏的大城市就是個笑話,連先前的雇主都開始成立公司,發明殡葬APP,打算用預約和套餐來大賺一筆,聞善仍舊不為所動,堅持己見,的确軸。最後,在創始人辦公室的動感單車上、在老阿姨的啟發下、在追愛女孩的開導下,聞善趕回租房,打開電腦,輸入角色的名字,告訴觀衆,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為主角。

這是一部去中心化的片子,沒有英雄,常人就是主角,生活城市就是電影背景。串聯一個個故事,用死亡倒叙的手法娓娓道來。所有人都在忙,隻有聞善一個人慢慢的,所有人都明白要追逐的,隻有聞善一個人固執己見,對于文字工作者來說啟發很大,特别能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