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大百讲12排10号座看了这场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都是素颜,穿件卫衣毛线,场景就在生活的北京海淀,贴近生活,很写实,很走心。全程流了一次泪,是在闻善打电话给妈妈说要回家,另一边捂着电话低声啜泣,一只狗熊从镜头前爬过的时候。想起自己好几次也是这样,隐瞒着自己的饮食起居,对着妈妈绕不开的几个话题但总是最真情的话语,只能一边听,一边流泪。家不是回不去,票也能买,不是不想家人,是担心见到家人。

片子的视角很新颖,从“死亡”切入,倒叙大城市生活着的人物。第一个故事是有出息的弟弟妹妹给“无能”大哥办追悼会。二哥开了一家涮羊肉火锅店,三妹成绩好,外语强,在国外发展。兄妹三人大哥混得最差,被认为最狗,特傻特轴。这其实反映的是大哥默默地付出,牺牲自己成全弟妹的品质。三妹埋怨大哥起初不愿接手父母的房子,好不容易个跟二哥演了场戏把房子给了大哥,离婚后竟然直接送给前妻。二哥却讲起大哥在三妹高考复习期间,三伏天送冰块,三尺长一尺宽,借了辆板车来回24公里每日送冰块,没落下一日。这是情义,是长兄的担当和责任,也许看起来傻,但是正是有大哥的奉献,才有了弟妹的发展。电话那头的三妹没有回答,也不知是否回国。

第二个故事是在北京成家立业的儿子给老爹办追悼会。水都是往下流的,儿子出息以后,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儿子。虽然也把老人接到城里,但是老人需要的不只是住房,还有陪伴。夫妻俩的思维已经完全城市化,给孩子报兴趣班,关上门独自写作业,课外训练总有规划,安全恶化学习是最重要的是。但是孩子对自然的向往,对爷爷的关怀却被完全忽略。直到小孩主动找到闻善,告诉他爷爷带他在乡村的经历,在竹子边生活,在河里游泳,孩子擅长观察,直到爷爷想找爸爸说话,但是爸爸总是拿工作推脱,于是假装河里遇险,要爸爸回家看看,但是夫妻俩很快接走儿子,更加埋怨老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往往将天平倒向孩子,却忘了自己的出身。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人口老龄化和孝道问题仍没有解决方法。黄磊边回答问题,边两个手机来回切换的场景有些搞笑,这就是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第三个故事是年轻人创业,即将熬出头发起人却意外离世。年轻人畅想着从地下室搬到有落地窗的工作室,眼看着要实现的理想,融资却因为创始人的去世显得不太确定,全员陷入危机之中。兄弟情义还是压倒了商业逐利,好朋友仍然想办一场追悼会,在快餐店、去开会的车上完成了叙述。谈起在地下室靠着家乡寄来的剁椒,熬过一个个通宵,创始人还考虑过猝死的应急方案,没想到一语成谶。坐在分24期付款的椅子上,站在老高老高的朝南的窗户边,这是创业者筚路蓝缕的见证。

第四个故事是癌症患者给自己预订悼词,与骨癌抗争了三年,换新手机,想要跟上潮流。使用语音视频和老年朋友们联系,看上去阳光自信,容光焕发,坚强的背后却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年轻时候丈夫在上海工作,一待就是半年,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坐二十多小时的火车,发现丈夫在外有人,报了个返程火车号就离开了。妻子等待丈夫顾念旧情,火车站不见人影,开到天津丈夫才现身。故事戛然而止,也不知道两人是离婚还是继续,家庭是破碎还是重圆。但是心中总是有个过不去的坎儿吧。

第五个故事是网恋对象回心转意,却发现恋人患抑郁症离世。两人通过配音认识,但都是副业,纯粹出于爱好。女生在银行上班,男生是个律师,从大一起就有焦虑和抑郁,随后几年,粉丝的增多和业务找上门来对病情有所缓解,但是女生却突然说要戒网两个月,男生辞去工作,但情绪越来越低落,最后因抑郁症离世。女孩的话是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其实女孩特背喜欢男孩,从甘肃天水一路追到北京,家人不愿接待,又找到了闻善,想也没想就跟着闻善回家,只想看看恋人最后的一些生活片段。戴着耳机笑得很大声,趴在电脑前睡着,女孩的执着和痴狂非比寻常,最后收拾好家里独自返程。

而最核心的故事是闻善与写作的故事,硕士生毕业出来写悼词,哪怕是写的最好的,多少还是有些不协调。朋友同学都混的好,搬离了宿舍,自己住在北京越来越边缘的地方,想写故事又迟迟不敢动笔。看上去像个二愣子,写东西认真负责,一问到底的那种执着,我深有感受,但是这种执着在快节奏的大城市就是个笑话,连先前的雇主都开始成立公司,发明殡葬APP,打算用预约和套餐来大赚一笔,闻善仍旧不为所动,坚持己见,的确轴。最后,在创始人办公室的动感单车上、在老阿姨的启发下、在追爱女孩的开导下,闻善赶回租房,打开电脑,输入角色的名字,告诉观众,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主角。

这是一部去中心化的片子,没有英雄,常人就是主角,生活城市就是电影背景。串联一个个故事,用死亡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所有人都在忙,只有闻善一个人慢慢的,所有人都明白要追逐的,只有闻善一个人固执己见,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启发很大,特别能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