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原名The Legend of 1900,遠比譯名樸實無華。但海上鋼琴師這一翻譯不為不當,雅俗适中而不離原意太遠,不像同導演的作品Malèna被翻譯成西西裡的美麗傳說一般加戲嚴重。

前半段以Tooney之口講述1900的主要人生曆程,後半段則是講述1900對于自身命運的思考、抉擇及其終焉,後半部分的主題是對于全片格調的提升,因為隻有理解了1900的人生哲學之後,他在前半部裡所展現出來的很多奇異行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理解。

究極宅男·舊體鋼琴詩人

1900出生在弗吉尼亞号上,也死在這艘船上,其一生都在船上度過。Tooney試圖用如《海賊王》般的「财富、名聲、權力」激勵1900下船,但後者不為所動,隻因他不會為自己沒見識過的東西所引誘。

1900在某些維度上正如同《肖申克的救贖》裡在監獄度過了五十年生命的監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斯,其生命已與給他安全感與秩序感的這片狹小天地融為一體。但不僅限于此,因為不同于年邁而無法回歸現代生活、隻能選擇自殺的布魯克斯,才華橫溢、年富力強的1900下船後隻要願意、其依然能收獲财富與名聲。

顧炎武曾言 :

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李、杜之詩所以獨高於唐人者,以其未嘗不似,而未嘗似也。知此者,可與言詩也已矣。

1900所習慣的即是有着相對嚴格的形式限制的舊體詩,他隻能在小小的甲闆之上用他無比熟悉的琴鍵譜寫詩篇,但也正是在這個由甲闆和琴鍵組成的狹小世界裡,他能夠用音樂去描繪和講述自己所經曆和感知到的一切。1900的音樂,正如叔本華所言:

它(音樂)是整個意志的直接客體化和複制品,就像世界本身一樣。

1900之死是由于他強烈的秩序焦慮感,而我對于1900在這些方面有許多共鳴,或者說,我也是一個有着鮮明的秩序焦慮的人:不能容忍周圍的世界裡有自己無法理解和掌控(或起碼是和諧共存)的事物存在,所以會去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諸多方面的能力,然後在自己熟悉的這樣一個有限維空間裡進行書寫——實際上,哪怕玩遊戲時我也對于時下流行的「開放世界」類型無感,而更喜歡那種完成度高的封閉式作品。

多吐槽一句,1900如果學數學,肯定會很喜歡線性代數而很讨厭泛函分析。因為前者經常是把複雜的高維情形轉化為基于 特征值eigenvalue & 特征向量eigenvector 或者 奇異值singular value & 奇異向量singular vector 的線性排列組合的簡單問題,而處理這些就仿佛1900彈奏其熟悉的琴鍵一般得心應手;而後者大部分時間在研究和處理無限維空間 infinite-dimensional space 和 無界算子unbounded operator 的情形,而這正是1900所畏懼的。
他或許也會喜歡離散數學、數值分析或者逼近理論等等,因為他很擅長把感知到的連續性情感與生活經曆用琴鍵組成的離散音階表達出來,此即 離散化discretization 的過程。
再打個比分,他所面臨的世界是一個有限維線性空間,而鋼琴對他而言就仿佛是一個 非奇異可對角化矩陣nonsingular diagonalizable matrix 一般,他可以用此矩陣将 世界/高維空間 容納進自己的一維離散琴鍵/基底basis的線性排列組合之中。

波德萊爾的共轭存在

電影行至後半段才圖窮匕見,轉換成了現代性批判主題,且可以說是很鮮明地與波德萊爾唱反調。波德萊爾概括說現代藝術家所試圖追尋的現代性即是「過渡、短暫和偶然」,具體而言則是:「他到處尋找現時生活的短暫的、瞬間的美,尋找讀者允許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特點。」其還提到「大城市的風光……有漂亮的裝束,高傲的駿馬,一塵不染的青年馬夫,靈活的仆役,曲線盡露的女人,美麗的、活得幸福穿得好的孩子。」對這些1900并不會反感,他在船上也會見到這樣的人,但他也僅僅止步于此,亦即他無法再邁出更大的步伐去探索那個未知的開放世界。波德萊爾還描述道:「在這種來往的車輛行人中穿行把個體卷入了一系列驚恐與碰撞中。在危險的穿越中,神經緊張的刺激急速地接二連三地通過體内,就像電池裡的能量。」而這正是1900在劇中對于數不盡的街道、房屋和自己所面臨的無數選擇、挑戰所表達的恐懼。
多數現代人一出生即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早已對之極度鈍感和麻木,但1900有一顆藝術家式的敏感心靈,所以他無法輕易忽略這些。

波德萊爾将藝術視為一半的偶然(現代性)與一半的永恒(古典性),這不能說是多麼新奇的觀點,正如前文中的顧炎武所表達的類似主張。但波德萊爾看重的終究還是前者,也即将這種偶然與不确定性視為藝術靈感的無限源泉,他在其中如魚得水;而1900則更偏向後者,他不會害怕、或許還很歡迎一批又一批新的客人,但他的根基終究是屬于自己的那個狹小而永恒的世界(在與其生命共存的意義上确實即永恒),而不那麼留戀能給他帶來靈感的新客人們,因而當這個小世界終結時,他的生命也須随之終結。
也正因為如此,波德萊爾是一個浪蕩子·現代詩人,他年輕時沉迷于瓊漿佳肴、華服美女以及大麻鴉片之中,42歲梅毒發病,三年後進一步出現了失語症和半身不遂的症狀,再過一年即病逝了。
而1900到死都是一個腼腆害羞的人,他應該隻喜歡過在船上偶然遇見過的那個姑娘(且長得不是多麼漂亮,但他還是一見鐘情了),但也不敢表達心緒,隻将情意濃縮在音樂中。他做過的最膽大的事即是夜闖女寝偷偷親吻那個姑娘——且還沒得手,但其有賊心且有賊膽這一點值得肯定????。告别時他笨拙地說着自己事先練習過的台詞,但女方并沒有聽清楚他的話。最終他試圖為了對方而下船,但他發現自己無法離開弗吉尼亞号,亦即是他的舊體詩世界,或者用我更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就是有限維線性空間。
也正是在如上意義上,我将其稱之為波德萊爾的共轭存在(the conjugate of Baudelaire)。

我也聯想到一個走上了兩者合一的道路的、我也很喜歡的藝術家,此即是高更。他也是先過着波德萊爾一般的法式現代藝術家生活,

他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剽竊者,他丢下妻子和兒女到南方海域和年輕女子尋歡作樂,将梅毒病菌到處傳播。他是一個花花公子,一個靠妓女過活的人,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一個酗酒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之後卻先後抛棄了銀行/證券相關的體面工作及其妻子和五個孩子,全職作畫,最終來到了1900式的小天地,亦即塔希提島,完全變成了一個土人,過着原始而純粹的甯靜時光,并死在了那裡——不過拜早年浪蕩生活所賜,他此時患有梅毒性心髒病、時常咳血、腿上布滿流膿的瘡、情緒躁狂、眼部感染、全身疼痛而靠嗎啡和鴉片止痛,死因也是梅毒性心髒病發作——這種多姿多彩的豐富經曆毫無疑問是一種榜樣人生(

說一點缺點:正如友鄰提到的,劇中的鋼琴競賽(piano duel)可以說是敗筆,其就如同《泰坦尼克号》中用弗洛伊德和印象派來表現Rose的(前衛)審美一般媚俗。因為1900參與的鋼琴競賽其内涵是浪漫主義時代的音樂文化模式,也即「以高超技術震撼觀衆的音樂」——劇中的聽衆們也正如19世紀的聽衆們一般,其表現不似正襟危坐的古典音樂聽衆,而更類似于現代流行樂的聽衆,盡管導演似乎刻意讓他們表現得為1900的演奏技巧而瞠目結舌。

此外,電影中還有兩個奇怪的地方:一個是沒見過鋼琴的小男孩時代的1900是怎麼一上手就會彈鋼琴的,另一個是為什麼Tooney在找到1900之前那麼久他都沒餓死,這廢棄的船上應該既沒吃的也沒喝的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