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九月的最后一天重温了《机器人之梦》,欢快又有些许哀伤的配乐《September》与电影绾合呼应——在九月欣赏这部电影,具有莫大的形式意义。
“与朋友相处”可以是很深刻的议题。在我看来,电影中小狗与机器人由于不可控因素走散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向前走,是一份很完美的答卷。我们在上一段友谊中学会的,能在下一段友谊中实行,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机器人与小浣熊牵手的时候不会再那么用力,小狗和新的机器人在海滩玩耍时也会给他喷防锈喷雾。影片用一种荒诞的不可控因素把二者分开,于是这其中并不存在任何矛盾与争吵,能留存的仅仅是昔日美好与记忆。当然不是说这在生活中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份遗憾且美好的友谊,现实中友谊出现的问题,大多不在这里。
友谊,两人关系。两人,是否需要对等?倘若一方付出的多,另一方付出的少,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倘若要出现问题,往往是付出的多的那一方感到不甘,由此友谊出现裂痕。疑问应该在于,这是否隐含这将责任归咎于付出的少的一方这一层意思?事实上,付出与否往往在于性格本身和一方对另一方的吸引度,不论何种,付出的多的一方只要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自己本身而多付出,那么这其中本就是一种一厢情愿,他没有理由要求付出的少的那一方给予同等回报。更危险的是,倘若一方付出过多导致这一份感情太重,这对另一方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付出的多的一方不能要求付出的少的一方同等回报,并不意味着付出的少的一方理应坐享情感红利,这是视角问题,只有两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视角,这才是一段富有可能性的健康的友谊。
“被需要”是友谊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命题。AI伴侣之所以难以成为真正的伴侣,是因为AI并不会真正需要我们。它们不会向我们分享生活,不会向我们提出请求。友谊关系中一旦一方缺少“被需要”感,暂且不提有能力的一方可能会在功利角度上与另一方渐行渐远,缺乏“被需要感觉”的一方也自然会产生自卑情绪。
因此,能保持一段友谊本身已很不容易:即便两人能在上述关系中保持平衡或平等,在逐渐熟络的过程中可能也在渐渐接近对方的底线。我认为“损友”关系是很危险的,“亲密无间”是不可取的。否则,容易在日益熟悉的过程中模糊了边界感,一怒之下触及底线只是时间问题。亲密有间、时刻保持一份尊重是无比健康的关系,也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议题。
生命中总会出现一些朋友来教会我们与朋友相处的道理,不论这道理是否切肤深刻,它至少存在过。从稍高的观点来看,尽力维护每一段友谊,能学会释怀并且向前走,享受友谊关系发展本身的“过程”才是最重要、最健康的。一味奢求结果也许会背道而行,懂得享受过程才是感受人本本身——这也是电影想传授的道理。
二十回忆录——他人即伟大(3) 《机器人之梦》与朋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在奥斯卡打败迪士尼和梦工厂实在太棒了
苦迪士尼久矣。好莱坞动画每况愈下,一套范式吃了这么多年,哪怕你在剧本方面多来点创新呢?《Flow》绝不是能置于巅峰之上的动画电影,但所有动物的去拟人化,包括这次勇夺奥斯卡,难道不是对动画电影市场的一次净化?但话又说回来,《Flow》 ...
都是情节反转,在情节和逻辑上,《默杀》和《看不见的客人》差距在哪?
随笔稍微记录一些,关于情节逻辑方面。《默杀》所有的推进:先上结局,制造疑惑;再上过程,即时满足。毫无铺垫,毫无逻辑,最后再突然揭示小女孩不是聋哑人且是主谋,仿佛是在大声告诉观众:你没有猜到我的良苦用心吧!《看不见的客人》层层推进,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