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關于教師的培養。講述一名教師應當成為怎樣的人,才能讓自己的學生成長為合格的人才——不僅是自己國家的合格公民,更是與周遭世界和諧共處的有道德的人。
我們進入這所學校時,恰逢新校長到任,他是一位退伍軍官,正值年富力強之時。蘇聯的學校裡向來缺男性教職工,而這次來的還是一位校長。他并非出身教育界,也就是說,他不盲從教育教條,對教育有着全新的視角。他以務實的眼光察覺到,這所學校早已缺乏一個能主事的人。他開始帶着男生們擺弄汽車,讓他們為服兵役做準備。
沒錯,這所學校的破敗不止體現在校舍和桌椅上。前任校長謝拉菲瑪·奧西波夫娜為這所學校付出了許多年的心血和精力,但晚年時,年齡和健康狀況影響了學校的運轉。不僅後勤事務無人打理,人際間的矛盾也得不到解決。一場主要矛盾已然醞釀:一邊是帶10B班的年輕語文教師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另一邊是化學教師埃瑪·巴甫洛夫娜。學校的教導主任以及部分家長也心懷不滿,這場矛盾的症結何在?我們正透過新校長的視角,見證着事态的發展。
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是一位極具才華的優秀教師,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能确信這一點。10B班的課堂與衆不同,她提出的作文主題十分新穎,甚至不在十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大綱裡。不僅如此,她還鼓勵學生們暢談對這些主題現實意義的看法,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旁聽了一堂真實的課——這樣的課堂實在難得一見。
班裡隻有一個學生邁丹諾夫,拒絕按她的思路來。他覺得這些都毫無必要,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敞開心扉。個中緣由漸漸浮出水面:邁丹諾夫來自一個并不寬裕的家庭,似乎沒有父親,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也離開了丈夫,獨自撫養着4歲的兒子,邁丹諾夫覺得,一個教大家要向善、要追求光明,自己卻經營不好生活的老師,是不值得信任的——他不相信她。此外,他和同班女生尤莉娅是朋友,而尤莉娅卻把太多精力放在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的交往上:課後經常留在班裡和老師待在一起,甚至會去老師家,更重要的是,尤莉娅還立志将來要當老師。
全班學生都迷戀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卻不喜歡埃瑪·巴甫洛夫娜。新校長明白其中的緣由——他聽了埃瑪·巴甫洛夫娜的課,說得委婉些,他對這位老師并不滿意。她對待課堂流于形式,打分的原則是:學生家庭條件越好,分數就越高。而對于像沙洛夫那樣在課堂上搗亂、與她争執、試圖反駁的學生,她一心隻想把他們趕出教室。
新校長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終于有機會與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深入接觸。一天晚上,他正在圖書館裡,滿臉無奈地翻看為他準備的一堆教育學書籍,這時10B班的班主任(瑪麗娜)出現了,他請她幫忙推薦,應該先讀哪本,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從那堆書裡抽出一本雅努什·科爾恰克的小冊子——《如何愛孩子》。對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而言,沒有對孩子的愛,其他所有的教育學理論都毫無價值。而這一點——對孩子的愛,恰恰在埃瑪·巴甫洛夫娜身上看不到。
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與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的簡短交談,揭示了兩人在工作方法和态度上的差異。瑪麗娜不回家,留在學校帶學生搞課外活動,而她的兒子還一直留在幼兒園裡,她沒有個人生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校。當瑪麗娜建議基裡爾把書帶回家讀時,他回答:“家裡有妻子和女兒。”他分得清工作和私人生活,他還提醒瑪麗娜:“您的學生們都餓了,放他們回家吧。”但她不喜歡這位新校長幹涉自己的工作和事務。
從一開始,我們就看到這位語文老師是個非常獨立、難以接近且堅守原則的女性。她不施粉黛、戴着眼鏡、頭發整齊地梳向腦後,更強化了這種印象。但學校是一個鮮活的有機體,培養下一代的工作是集體的勞動,就像任何團隊協作一樣,容不下獨來獨往的英雄。好比在管弦樂隊裡,如果樂手們動作不協調,就演奏不出完整的樂曲。校長作為“指揮”,職責就是讓整個樂隊奏出和諧的樂章,而不是各自發出零散的旋律。新校長到任時,恰逢這位老師與其他教職工的矛盾公開化,且已經影響到了不僅是學校工作人員,還有家長們的利益。
必須承認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智慧與沉穩。在沖突中,他本可以動用職權發号施令,或是像前任校長那樣對一切放任不管。但他沒有急于行動,而是仔細觀察、耐心傾聽,對雙方——無論是教師還是10B班的學生——都保持着表面上的中立和距離,不偏袒任何一方。對他而言,重要的是讓學校成為一個運轉協調的整體,讓家長也成為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參與到教育中來,而不是因為孩子更願意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相處而心生嫉妒。
沖突在尤莉娅的17歲生日那天達到了頂點。父母準備為她慶生,卻更多是為了自己——他們邀請了自認為該請的客人,甚至沒問問尤莉娅自己想要什麼。尤莉娅對此表示抗議,跑去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那裡慶祝,直到深夜都沒回家。
全班學生都聚集在心愛的老師家裡,唯獨少了邁丹諾夫。這讓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有些不快:“尤爾卡,他這是在嫉妒你跟我親近吧!他為什麼不能像你們所有人一樣來我這兒呢?”于是,她帶着全班學生去了邁丹諾夫家的郊外小屋——既然山不過來,那我就過去……
學生們甯願選擇她而非自己的父母,這讓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心頭暖意湧動,她的驕傲與優越感也随之顯露無遺。但一個明智而充滿愛心的老師,本該如此嗎?要知道,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便是培養他們日後對他人的尊重。《舊約》中,摩西十誡的第五條正是關于此——在規定人與上帝關系的前四條之後,這是五條人際準則中的第一條,絕非偶然。
或許,邁丹諾夫成長于單親家庭,早早便學會獨立,也初具男性品格,他本能地不願被女性左右意志?更何況,這是一個離開了丈夫的女人,他無法相信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我不信任她,”他對同學說,一個宣揚善良、正義、忠誠等高尚品德的人,難道不該用自己的生活來證明對這些品質的堅守嗎?正如那句“醫者先自醫”。
郊外小屋的那個夜晚,還暴露出另一個令人不适的細節:學生們當着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的面議論其他老師、新校長和自己的父母,甚至把她也卷入其中。她隐約覺得這樣的談話有失體面,但優越感與“被選中”的感覺占據了上風——畢竟,掌控這個班級的鑰匙在她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手中。
影片結尾,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對她說:“軍官不應在士兵面前議論其他軍官,這是職業操守。”無論學校是否等同于軍隊,這都是一條通用準則。教師的職責是示範解決沖突的方法,展示社會生活的原則。如果一個社會分裂成“自己人”和“外人”,這樣的社會是難以維系的。惡語相向絕不能成為育人的原則——議論他人時,人們會抱團針對對方,這本質上是一種集體性的精神打壓,試圖摧毀對方。
學生們喜愛、尊敬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願意向她傾訴最隐秘的心事,這意味着她的每句話都會被當作行動指南。正因如此,他們開始排擠埃瑪·巴甫洛夫娜,甚至對新校長也漸漸産生負面看法。一種類似部落、氏族或教派的模式正在形成:被“選中”的核心成員圍繞在“首領”身邊,将其他人視為異己。誠然,非傳統的教學方法能激發人創造社會價值的潛能,但如果僅為小團體利益服務,就會滋生驕傲與優越感。
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的确是位才華橫溢的教師。她不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真理,而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文學課本就該教會人思考,這恰恰是蘇聯學校所欠缺的,那時的課堂隻會把“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卡捷琳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這類刻闆甚至錯誤的标簽塞進學生腦子裡。然而,在教會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提升認知層次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卻忘了教他們道德準則。難道一個即将畢業的學生,會覺得自己比一年級的學弟學妹更優越嗎?
尤利娅的母親來向校長投訴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還帶來了一台錄音機,裡面錄着孩子們議論成年人的話——有對老師的,有對校長的,也有對父母的。校長努力表現得很得體,但他不願遷就尤莉娅的母親,不想聽錄音,也不想針對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他明白,父母也有責任——他們沒能成為女兒貼心的朋友,很少關心女兒的生活與心聲,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卻總願意傾聽。
邁丹諾夫和沙洛夫從校長辦公室偷走了錄音機。而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在歡迎新校長的宴會上,與全體教師公開發生沖突,最後丢下一句:“跟你們坐在這兒吃餡餅,真可笑。”
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回家的片段很有意思。她被困在了電梯裡,同樓的一個少年提出要救她出來,但得給錢。這讓她十分憤怒,把少年趕走了,然後在委屈與無助中哭了起來。電梯象征着什麼?它象征着我們向上的腳步,象征着成長與發展。如果一個人帶着輕蔑看待那些落在後面的人,那麼他遲早會被攔下。這是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尚未學會的一課,而那個少年給了她懲罰——他刺痛了她的自尊心,可她卻無法接受,無法容忍自己要依賴一個身份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終于采取了行動。他明白,關鍵時刻到了。他找到10B班的學生,從他們那裡拿過錄音機,然後去了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家。他還沒想好要說什麼,但清楚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必須做出選擇。在她面前,他删掉了錄音機裡的内容。這時,影片的核心問題浮現了:“當你知道自己比别人更聰明、更有才華、更與時俱進時,是否就可以去傷害别人?”
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闡述了人類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一個天賦異禀的人,理應善良、慷慨。”他補充道:“我認為,你就是這樣的人。并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既堅守使命,又兼顧生計。”
但一個總以優越感自居、認為自己永遠正确的人,此刻卻說:“我覺得自己更多是對的,而非錯的。或許我應該辭職?”基裡爾·阿列克謝耶維奇作為領導者的智慧,在于他不糾結于誰對誰錯。他的出發點是,首先要看到人的優秀與閃光點,對于不足則指出來,并給予其改變的機會。他不急于下結論,也不想用強制手段為這件事畫上句号,隻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你好好想想。換作是我,會選擇克制……也不建議你這麼做。”
影片的結局是開放的。瑪麗娜·馬克西莫夫娜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原則,繼續從事她正在做的工作,但可以變得更寬容、更善良、内心更溫暖。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教育,最核心的是心靈層面的互動。
俄羅斯網站影評摘錄《無權轉讓的鑰匙》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劇情簡介兒科醫生維克托來到黑海沿岸。他終于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假期。當然,酒店已經沒有空房了,但這位醫生并沒有灰心,決定去露營。在車站,維克托偶然結識了一位漂亮但是很傲慢的女子——娜塔莎·科斯蒂科娃,她帶着小兒子伊利亞也來度假。娜塔莎隻 ...
薩尼亞·利涅夫是一個生活在白俄羅斯的農村男孩。這個早熟的12歲少年不僅能獨立照顧自己的雙胞胎弟弟們,還熱衷于各種機械維修與制造。他藏着一個夢想——他渴望制造出一架噴氣式飛行器,甚至将自己的設計構想通過電報發給了莫斯科科學院的亞曆山德 ...
這是蘇聯的一部喜劇電影。即将退伍的下士科斯佳·茲布魯耶夫的照片登上了《優秀戰士》雜志的封面,名聲大噪。有七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姑娘向他寫信邀約。在退伍後 ,科斯佳踏上了從烏克蘭草原到遠東針葉林的擇偶之旅,他是否能從這七位潛在的未婚妻 ...
劇情簡介這是一部關于愛情的電影,而且聚焦于蘇聯電影中較少展現的一面——婚姻中的愛情。影片圍繞一位女主角展開,由伊琳娜·庫普琴科飾演這位性格獨特的女性。她塑造的葉夫根尼娅,既充滿對愛的探尋欲,又帶着驕傲的天性。乍看之下,女主角擁有許多 ...
劇情簡介 謝廖沙四歲了,他死活不肯待在幼兒園,直到克拉瓦的出現,謝廖沙對眼前這個女孩一見鐘情,他們一起上學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可等他們都升入高年級時,克拉瓦卻厭倦了這個數學競賽次次拿冠軍的天才少年,轉而被平行班的男生拉夫裡 ...